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67年,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发表其对极少主义的“物性”批判,重构了后现代雕塑艺术与观者的关系,认为特定艺术场域的生成是决定一件艺术作品是否为物的先决条件。在维也纳美术史学派艺术史家阿洛伊斯·李格尔对19世纪末现代文化的批判中,他亦从艺术媒介的质料特征出发,批评了将风格史等同于技艺进步论的理论模式。弗雷德与李格尔的物性批评着眼于艺术作品膜拜价值的消逝,将一件图像的制作视为可触、可感之物的生成过程。回到李格尔的文本,可以考察现代具身理论的源头,而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评,则代表了具身性概念在当代艺术批判中的一种辩证法式演绎。  相似文献   
2.
3.
孙健环 《视听》2016,(12):28-29
本文以中国动画史经历的民国时期、建国至改革开放两个阶段中,动画产业的投资人及运营体制的衍变为切入点,通过纵向的时间比较和与其他国家动画艺术发展的横向比较,探讨各个历史时期"提供资金的赞助人"与中国动画家、观众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荷 Klein-Gordon方程和广义乌龟变换得到荷电匀加速直线运动的Rindler观的视界集团和Hawking辐射温度。并通过对二的讨论得出结论:电荷对引力场的影响与质量相当。  相似文献   
5.
6.
在视界附近,对动态Rindler时空中的Klein—Gordon方程和Dirac方程进行求解,发现,对于一个作变加速直运动的Rindler观察者存在一个随时间而变的视界.并将探测到随时间而变的热辐射。辐射温度不仅与观察者的瞬时加速度有关,而且与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传播学角度,对这种发达的全球化、大众化数字传媒下的社会形构做一探求,重点阐明两种作为数字媒体IVR(Internet Virtual Reality)的物质技术——虚拟实境(简称VR技术)和网景(简称IS技术)的社会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了VR技术与IS技术的共同特征:聚合性、互动性与多媒体.这些特征使得这两种技术能够彼此兼容,在物质技术上已为IVR提供了支持.所以IVR这一新质媒体能否出现,已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取决于人类的思维发展和认识水平.一种哲学的抒发和认知元点的确立才是创造新质媒体的关键.而在IVR环境中,一种“纯粹”观看者的身份弥散了,一种“被授权观看”的观念被消解了,观者即作者,观看即叙事.  相似文献   
8.
关于黑洞事件视界和它的Rindler视界相接触时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零超曲面方程出发得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动态黑洞时空存在两个视界──黑洞的事件视界和它的Rindler视界.并着重对二视界相接触时的行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早期中国球迷出现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属于中产阶级球迷群。这一时期的足球属于自然足球,观众为城市富有阶层,观球风气大致与观剧类似。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足球大体隶属于苏联的体育体制,球员温文尔雅,观众和和气气。这一阶段足球大体属于道德时代的足球。1994年至当下属于普世性的商业足球时代,观众群体的表现也有多维度的特性。苏联体制时代的足球属于善的足球,观球是一种社会福利,而非商业需求。1994年以后的中国足球属于一种恶的足球,高度的商业化使得球迷的心智时常抵达极限临界点。中国的文化觉醒始发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球迷的心理大体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足球从此告别了道德时代,步入一种法制足球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