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库区的民歌调式有自己的特点。尽管影响其调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方言语音声调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方言语音声调的影响,三峡库区的民歌调式以徵调式为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中古音、普通话、汉口话为参照,总结了孝南方言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3.
钟嵘《诗品》将齐梁间文坛领袖沈约置于中品,且在序中攻击沈约颇为自负的声律学说,引起后世争议。通过对沈约及其声律学说的探讨,指出"四声八病"说虽然在草创之初不免有繁琐而多拘忌的毛病,但却是魏晋以降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之后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跟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沈约声律论为后来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实属诗歌艺术规律的一项重大发现,是诗歌审美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在从古体诗向格律诗演进的过程中,沈约实有开拓首创之功。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重要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独特文化资质的表征,更是加强民族社会安定团结、鼓舞民族意志的重要载体。贵州镇宁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使其更长远持续的传承和保护,对其传承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齐微韵入作去中收一“剧”字,当是入作平声阳而误收。今河北容城县“剧村”之“剧[ki ]”正是阳平声。剧村与元大都(今北京市)两地语言相同或相近。讨论入声的消失与否,笼统地说“广大北方地区”或“中原之音”,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失误。可以容城方言为基础和《中原音韵》、早期杂剧作家的用的以及现代北京话相比较,从彼此异同了解中古入声消失的时、地。周德清与早期杂剧作家用的根据的是不同方音。容城方音与《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是一致的。容城方言是《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基础。《中原雅音》同样反映了中古入产消失的实际。容城口语中一些清入作上声字的现象,其年代早于《中原音韵》。入声的消失,由大都往南的保定地区应该是较早的,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6.
从听写看,经过基础阶段汉语语音教学之后,暨南大学中高年级留学生在语音方面仍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认为至少需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加强教学:一、声调方面,需要加强对轻声和去声、上声和阳平的听辨训练,进一步提高对标调规律的掌握;二、声母方面,需要加强平翘舌音的听辨训练;三、韵母方面,需要加强跟撮口呼有关的声韵母拼合训练和前后鼻韵母听辨训练。  相似文献   
7.
一次以19名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为对象,围绕“It doesn’t matter”的意义的问卷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在使用这一句子表达其自然意义的同时,也用语气的变化、根据不同语境,传达了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的非自然意义。调查也发现,这一用法往往会被以英语为外语的使用者所忽视,并在实际会话中误解、误用,这一现象应引起以英语为外语的使用者的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8.
通过从超音段特征中的声调、语调、重音三方面着手,将英汉进行对比,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以期对英语学习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豫北地区位于河南省的北端,方言具有晋语及中原官话的特点。豫北方言中有较为丰富的合音现象,其形成一定的合音条件和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语言交际作用,显示着它不容忽视的地位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音准问题是中师双语班学生在视唱教学中的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可选用一些本土本民族的民歌为谱例来讲解,从民族调式的偏音与西洋调式的半音加以比较分析,能有效的解决好视唱中的音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