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举人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儒学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明代永昌地区举人数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分布不均衡。地理位置、儒学建立的先后、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地方官员的执政措施、重大历史事件、生源质量、经济能力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了举人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然而,永昌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于洪武时期的大姓移民和谪戍移民,本身具有儒学素养,在开科以前就有一定的儒学成就,不能仅以科举人才数量来衡量儒学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2.
云南汉语方音史稿(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持续八年,出现历史上外籍人士人滇,规模最大、数字最多的移民活动。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形势和学术研究的需要,在调查云南方音方面产生了两部划时代的巨:一为丁声树、董同和、杨时逢的《云南全省方言调查报告》,一为罗常培《云南之语言》。下即以这两部书中记录云南方音的代表地区--昆明方音作比较研究,先谈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云南五十年大庆"献礼丛书"中的五部纪实性作品,对纪实性作品中的作家主观性问题,现象描述与理性分析问题,作家的创作主体与纪实客体之间是否两相适应的问题作出理论思考,总结了这五部作品在这些方面处理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