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54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洋务运动后期领袖张之洞在科举待废、清政府“新政”实施的时候受命制定“癸卯学制”。学制的制定实施既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期维护封建统治的体现,也有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在张爱玲小说中 ,作者对男 /女人物的刻画形成对照 ,这种对照表现在形体、精神以及在家庭中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在这种对照中 ,女性人物显出一定的独立主体性 ,而这种对照本身也使文本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李雷和韩梅梅”这一典型个案来解读“80后”青年亚文化风格。通过对此现象的文本分析发现,“80后”通过拼贴、颠覆和重建等风格来颠覆父辈的意识形态,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进行自我表达,获得群体认同感。“80后”进行自我文化创造的本意虽然值得理解,但娱乐至死的浪潮终将会淹没这种亚文化,这种文化创造并没有带来更多的价...  相似文献   
5.
张謇是中国近代从科举营垒中叛杀出来的伟大教育家。他经过30年艰辛拼搏登上了科举制度的峰巅,这正好为他从教育的功能与地位、培养目标、教育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业与教育的关系、教师与师范的地位、学校管理、教育发展规律等方面阐发新的教育思想,并最终创立新的教育体系准备了条件。而他之所以能从旧教育的科场魁元转变为新教育的学界泰斗,是因为他勇于并善于顺应时代潮流、实业先行、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和循序渐进的结果。考察张謇25年的兴教生涯,可以为今天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教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在任四川学政时撰有《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二书,此二书为姊妹篇。《輶轩语》重在讲读书治学之方法,《书目答问》则重在讲治学之门径。《书目答问》的问世,为我国目录著作开了一新领域,时至今日,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对我们如何选择中国的古籍,研究图书的目录和学术渊源,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华对陆机甚为知赏,对其文学创作亦多批评,其中有句“才多”之评。张华“才多”之评切合陆机文学创作实际和文学理论主张,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张华自身的文学风格背景,且此评对后世陆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与以往年谱“单记行事”,只记谱主好处,不说谱主坏处不同,胡适的《章实斋先生年谱》抓住谱主史学理论家的特点,全面深入挖掘谱主在史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也揭示和批评了谱主在社会伦理观念上的“卫道”偏见。这使本谱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也为年谱学开创了一种新的体例。  相似文献   
9.
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宗旨的学雷锋活动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增进情感认同,促进实践养成。以学雷锋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需要创新雷锋精神内涵,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搭建学雷锋活动平台,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加强学雷锋活动管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扩大学雷锋活动宣传,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外合力。  相似文献   
10.
求学以明道也是章学诚的为学目的 ,对道的新认识与其学术理论方法的建立关系重大。道为立言之本 ,道不离器是六经皆史论的立论根据。对闻道的重视也使他在为学方法上迥异于时人 ,而偏重对义理的探究。而《文史通义 .原道》篇是其对道的论述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