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说《到十九号房间》讲述了一位现代知识女性自杀于一家小旅馆的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故事。女主人公在迷失自我与寻找自我的矛盾中挣扎,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寻求彻底的解脱。她悲剧人生的内在原因是理智束缚下的女性内心世界的痛苦矛盾,造成女主人公人生悲剧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是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井媛  王敏 《海外英语》2012,(14):176-177
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诠释了生态女性主义者所积极倡导的生态与人生智慧。小说直接或间接地批判了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告诫人们只有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两性关系,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梦露是作为二十世纪好莱坞第一性感艳星而被载入史册的,而欧茨的畅销书《浮生如梦》则有力地证明了传统意义上的梦露形象却是被男权话语所形构出来的。本文借助夏娃和潘朵拉这两个神话原型阐释:欧茨在《浮生如梦》中通过心理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男权制社会对诺玛·珍/梦露的极尽压榨,以及主人公与之展开的不懈抗争和对自身生存的最大自由的不懈探寻,从而完成了颠覆男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4.
从人物设置和主要剧情来看,《换子疑云》是一部个体反抗强权的英雄主义电影作品,但其深层内涵却指向了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揭示和批判。该作品的这种隐性批判从私人家庭生活空间、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和宗教神学等三个层面逐层展开、渐趋深入,将女性所遭遇的种种性别不公和歧视以一种温婉含蓄却百折不挠的姿态揭示出来。作品对男性"责任"意识的重新解读和对宗教男性化倾向的隐性批判,尤其能丰富人们对男女关系的重新认识。稍有遗憾的是,该作品对男性中心主义问题的审视还没能跳出二元对立的性别框架,这就使得该作品虽然有了批判的深度,但却缺少了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惠芬的中篇小说集《民工》,从乡村和城市两个层面深刻地揭示了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生活境遇和悲惨命运,尤其农村女性生存困境和女性性心理问题是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反思柔石的经典之作《二月》,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反映出现实中女性的生存状况,但由于作者并没有把她们同时整合进女性视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女性自身的生命逻辑与生命欲求,抽空了女性生命本应具有的丰富性,呈现出男性中心意识和男权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米,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男女性别差异在文化层面的处境被突显出来,女性作家得到极大的关注。女性作家将重修文学经典作为一种有力的手段,在文学作品中,重塑妇女形象,向男权文化的道德规范提出挑战。《晚安,黛丝狄蒙娜》以荒诞艺术形式阐述了女权主义思想,表达了现代女性寻找“自我”的渴望,是反男权中心文学经典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