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成因。伍尔夫认识到性别身份是由社会造成的,是可以质疑和改变的,所以她认为女性写作应当致力于探索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而不要用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女性。她十分赞赏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所信奉的“双性同体”的性道德观,她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和女性的自我毁灭之间谋得平衡。  相似文献   
2.
一些研究表明,表现出"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具备男女两性都具有的优秀气质特征,如自信、独立、沉稳、成熟等。文章从"双性同体"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性别气质,并通过对《绿野仙踪》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说明儿童文学译者应充分合理地展现原作所体现的女性和男性气质,以便对儿童的"双性化"气质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运动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漫长的革命.其中,对于女性气质的争议一直很激烈.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作者通过莉丽·布里斯科对女性气质从抛却到认可再到超越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女艺术家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经历的艰难和困惑,以及女性主义的真谛.指出只有培养双性头脑才是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电视媒介的运作方式来阐述社会混合场景的形成,这种新的社会场景的变化,促成了大众以中性气息为关的审美方式以及相应的特定行为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As an outstanding modernist female writer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Virginia Woolf appeals for women ’s libera?tion in literary productions. Focusing on her most significant feminist criticism ...  相似文献   
6.
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分析作品《女勇士》中的打破沉默和不同女性形象,论证作者对“不许说”禁令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如何建构“双性同体”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7.
对福建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性别角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性化和未分化更高,而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性别角色是男性化,其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女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差。这一结果和前期大部分研究支持双性化是理想型性别角色的观点稍有不同。福建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社会适应性一般。  相似文献   
8.
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在西方已有很多年的研究历史了,而近年来我国随着媒体与大众对"亦男亦女"的李宇春类型人物的关注,也引起我国对双性化人格的研究热潮。本文针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心理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寻找出该研究新的领域与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9.
毕文静 《海外英语》2012,(13):267-268
This thesis tends to analyze the awaken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female being based on three representative female literary works,which are Kate Chopin’s The Storm,Charlotte Perkins Gilman’s The Yellow Wallpaper,and Adrienne Rich’s Diving into the Wreck.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士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士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单性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双性化教育模式认为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两个维度;在教育孩子上,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双性化教育模式的开展途径:一、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二、改变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三、社会大环境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