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5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梅州作为客家方言的中心区域,具有客家方言的典型特征,但梅州所辖各县区的客家方言并不完全相同,地区之间存在内部差异。亲属称谓作为人们日常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能反映一个地区的语言特色,该文从梅州地区间差异较大的祖辈亲属称谓人手,着重论述梅州地区内部祖辈亲属称谓的构词特点和几组特殊的称谓方式,并探讨其内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文化的栽体。文章收录了洞口话中的167个亲属称谓词语。通过这些亲属称谓词语来透视其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包括洞口居民的来源、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传统礼俗、社会心理以厦共同语对洞口方言的渗透。这对于认识洞口方言和社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性别歧视现象在各种文化中均或多或少存在,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而称谓语,作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标识人际关系的一种标签,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关系。所以性别歧视现象在称谓语这一活跃的交际因素中有鲜明的体现。本文试图在称谓语性别歧视表现以及产生原因基础上探讨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陆续亮相西方荧屏。在此过程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特别是礼貌语的翻译,为外国观众接受华语电影减少文化障碍取得国际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试图通过对中西方礼貌理论研究的比较,发现其理论上的差距;通过对礼貌语之称谓、寒暄语以及赞美语回应的探析,从微观上探究礼貌语字幕翻译策略,解决文化背景迥异的西方观众对以古代文化为题材的华语电影的接受问题。  相似文献   
5.
汉语称谓是文化问题。它与伦理、文字、历史、社会、政治和管理等学说都具有关联性。索绪尔的符号学不能解释汉语称谓问题。称谓是社会的产物并随时代演变生成、消亡和增减其内涵。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名称与商标的冲突日趋激烈,但《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虽然《商标法》等法律法规对该问题有所涉足,但都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只有进一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健全企业名称行政分级管理制度,建立人民法院与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会商制度,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称谓语本身的语意和文化特点决定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必然会遇到问题。由于英汉称谓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苔丝》中的称谓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两个典型的《苔丝》中文译本的研究,对比分析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在我国的兴起和迅速发展,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称谓语也有了新发展,“恐龙”、“三八”、“熟女”、“剩女”等词频频在网络媒体上出现,并且有从网上走到网下的趋势。这些词语为什么如此受人青睐?这里面有着怎样的社会基础?本章拟从历史、观念、经济、文化等几个层面给予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9.
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等差原则是汉语称谓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带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渭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化心理。汉语社交称谓有一种难解的困惑:称人时不知是该以等差原则相称还是以情感原则相称。以等差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情感,以情感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等差,二构成了一个称谓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女性社会称谓缺位现象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称谓语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演变与中国社会、文化、历史都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社会称谓语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缺位现象,而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女性社会称谓语缺位问题更显突出。文章就此现象加以概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弥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