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Google应用技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详细分析了网络搜索引擎Google 的功能特征, 讨论了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通过具体例证说明: 在进行组合查询时, 要对所有的查询词分别加引号; Google 在对中文繁简字体语义转换时, 有可能出现明显的错误; 搜索到的数据在同一范围内、在以小时为单位内也会出现巨大的变化; 以及在不同范围内, 搜索同一信息时, 随时间的不同, 搜索到的结果会有不同的排序。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内容丰富、学理性强。如何使学生真正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价值、意义,使他们正确运用比较文学原理、方法,深入开展文学研究,四个关键词至关重要,即:比较;影响;可比性;变异性。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关键词的含义,切实掌握了关键词的运用,比较文学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赋权增能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重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活动为依托,最大程度的实现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的出现对网格服务发现提出了挑战,UDDI上基于关键词和简单分类的服务发现机制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需要.本文在分析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服务质量的网格服务发现机制,引入服务质量相似度的概念,为网格服务发现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郑珍作为近代“宋诗派”的杰出代表,秉承宋诗派的诗风,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使其诗歌自成一家面目。通过对郑珍与韩愈、白居易、苏轼三住大家的比较,可以发现郑珍凭其深厚的经学积淀。渗融以时人鲜有的健康心态——率真、豁达的个性,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诗风:于苏诗的横肆中见纯真,于韩诗的雄奇中见质朴。于白诗的平易中见不俗。  相似文献   
6.
因《论语》为语录体,其编纂“不为义例”,转换灵活,一些语句的注疏、理解存有歧见。本文辑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四个语段,着眼于整体,从话题、语意的一致性和内在逻辑联系等方面加以疏解,以求通惬,追近原意。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深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敏感的市场意识。新型农民的培养一定要强化农村的文化建设、抓好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开展经营素质培训。真正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8.
媒介内容分析的相关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媒介内容分析作为传播学研究解决特定课题的辅助性工具和手段而存在,特定传播研究课题的理论定位和价值取向便决定了它的差异性,形成彼此不同甚或相互冲突的内容分析目的和指向。传统内容分析的根本特征或它的有效性,最终还是体现在贝雷尔森定义中的“显现传播内容”和“描述”这两个中心词的关系之上。它的最成问题之处在内容的分类上。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在处理定性的媒介内容时,无疑要比传统内客分析略胜一筹。它能描述媒介内容深层或潜隐的结构关系,显示信息传播过程必然涉及的文化意义。媒介内容分析的多种方法或可能性,显示它的任何结果都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9.
苏轼所论的“文”既包含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又包含写作学意义上的文章。至“绚烂”者至“平淡”、文如其人、“辞达”的关键在于辞能达意,这是苏轼所提倡的“为文”的三个命题,它们讨论的是文风与人格、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