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学以“悲剧美感”取代传统的“优美美感”的主导地位,因为悲剧美感有利于我们民族灵魂的改造。这种悲剧美感与西方现代悲剧美感相比,虽有相通之处,更有质的不同。这种悲剧美感的主要情感是“悲凉”,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我们民族灵魂的变革都极其艰难造成的。除“悲凉”外,还有“悲壮”和“悲喜剧结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鲁迅散文诗《野草》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构筑了诗画境界,充满诗的意境美,主要体现:一、含蓄沉郁的文本美;二、诗情画意的朦胧美;三、隽永超越的梦幻美;四、孑然孤行的悲凉美。  相似文献   
3.
在张爱玲的笔下,被形容的不论是特殊情景中的风景还是某种抽象的情绪,通常都表现出一种“以实写虚”的倾向,聪明的比喻被发展成了充满暗示的丰富意象,而大量琐碎奇绝杂色质感的物化意象,则成为作家在对于苍凉的感悟中对抗恐惧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郑谷尝试采用多种意象构筑自己意味不尽的意象世界,使其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独具特色。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原因,虽反复强调诗骚传统、盛唐气象,但他的诗体过狭,多为近体小诗,意象创造不甚丰富,且多有重复。  相似文献   
5.
荒原意识浸润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它是在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对人类文明与人性的绝望.张爱玲认为文明与人性都已走到尽头,注定毁灭,而且没有再生的希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苍凉"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底色,无论情节多么传奇,场面多么热闹,表现技巧多么繁复,故事的背景都是苍凉的,而这正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特异之处.  相似文献   
6.
草原荒漠化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草原荒漠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关键因素。制度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以及实施机制等诸多因素。为遏止草原荒漠化,须进行制度创新,特别是产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补偿生存赤字制度以及激励机制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自如地出入东西方文化,融中与外、雅与俗、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创造出成熟的更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小说文本,反映了现代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她华美的文笔浸透着“苍凉”的关学基调.具有深刻的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8.
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 ,“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 ,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 ,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面对人生的缺失 ,作家笔下常见的不是惨淡的决裂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和牵念 ,苍凉之中蕴含无限的眷恋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四十年代上海"沪上淑媛"王琦瑶四十年来的情爱经历为线索,记述了她如何演绎了一曲饱含长恨的悲凉之歌.掌权的李主任,专情的程先生,无结局的康明逊,游戏的萨沙,畸恋的老克腊,依次走入她孤单无依的生活,却最终一个个弃她而去.无论在物质依靠上,还是在精神寄托上,王琦瑶所经历的几个男人终成情爱泡影.  相似文献   
10.
纵情山水成为诗人赍志不伸的一生得以排遣郁闷的生存方式,山水诗是谢灵运仕途徘徊的产物.他努力营造的荒寒幽寂之境、卷舒流动之境、绮丽华滋之境,为其内心不可遏制的愤懑获得暂时的安顿,在他生命处于困顿、沮丧时具有乐天知命的抚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