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1篇
教育   229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浅论英雄崇拜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雄和英雄崇拜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它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英雄的强大力量对人类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这不是说英雄史观的再现 ,而是说英雄的存在能使人们有了自己的航线 ,不停地把整个社会推向前进 ,使人类社会更加有组织地发展。随着人类的发展 ,英雄崇拜的类型和方式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在对人类影响巨大的体育领域出现了体育明星崇拜现象 ,体育明星也是体育界的英雄 ,对体育明星的崇拜使得体育人才辈出 ,尤其是竞技体育领域不断演绎着一部精彩的进行曲。以对体育英雄的崇拜现象为出发点 ,阐述它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现象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东方巨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展现出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不断发展的革命现实的统一,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  相似文献   
3.
悲剧理论在西方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门登峰造极的艺术。美国小说家理查.赖特笔下的小说《土生子》无疑是黑人文学史上的一部悲剧小说。本文试用悲剧理论从《土生子》的悲剧特点、产生悲剧的原因以及悲剧留给社会的启示等方面探讨小说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4.
《瓦城上空的麦田》以一个捡垃圾的孩子的独特视角 ,折射了一幅现代人的生存图景。李四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追寻又不断失败、在希望的生与成幻灭之间几度徘徊的圆形图式。作为悲剧的主人公 ,这一生命图式又是现实力量与他的自由选择相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回归精神家园的艰难路途中 ,李四的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作家以无限悲悯的情怀刻画了社会最底层人的不幸命运 ,以无比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人类最永恒的世俗情感 ,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红墨坊》是中央台和各地方台正在热播的一套电视连续剧,作为一种以英雄符码建构的民俗神话叙事文本,《红墨坊》有颇多值得研究之处。文章试图引进符号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电视剧《红墨坊》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以期抛砖引玉,推进媒介文本分析的应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期影视后现代性强化了世俗愿望的追求,拆解了英雄创业的神话,在放遂各种政治与道德权威话语的同时,破坏了具有历史主义特征的精神模式,使影视更加贴近百姓的感受经验。  相似文献   
7.
周卫忠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49-51,122
史诗以阿喀琉斯个人为中心线索和情节发展的依据,表明它强调个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对重大事件的决定性影响.作品所刻画、讴歌的英雄人物都是个人主义的典型.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史诗将作战的动力归之于英雄们的个人功名心和物质利益.这些都显示史诗是一部宣扬个人主义思想、赞美个人英雄的作品,个人主义是作品一以贯之的主体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英雄无父"母题是古代民间叙事史诗中的一个共享性的母题。它在中国叙事文学中被大量运用。从远古时期的历史记载到当代的电视剧创作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它不只是叙述着故事,同时也对塑造中国文化经验起着重要作用。文章试图从"英雄无父"母题在中国叙事文学的发生与演变中,找出中国民间文本被规约的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9.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中的抒情主人公,历来有多解,且均可通。这种一诗多重身份的现象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其实,这种特殊现象主要是由古诗的审美特性决定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模糊抒情主人公身份,以收到解读域的最大值。这种审美特性又是文人作者学习乐府民歌后的创造性发展所致,更是特别的时代造成了文人特别的身份决定的。把握这一点对理解《古诗十九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