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诗经》开始,“曰归曰归”的呼唤就不绝于耳。公元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的魏晋六朝时期,凄美的思乡情绪更加泛滥。它既源于当时剧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恋土情结、宗法人伦等因素对魏晋人的影响,也与当时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密切相关。这种思乡情愫的勃发,蕴含着独特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
建安诗人首次将乐音意象与思乡主题结合起来,乐音是怀乡的催发剂。听觉意象常以乐器象征,还泛化到禽鸣鸟语、滴雨、鹃啼、雁鸣等意象。为此乐音本身的审美能量也得到了较充分的体味。闻音思乡的情感力量,还泛化、织入到小说戏曲中。作为视听并具的意象话语,乐音音响是音乐与文学、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间互动关系的体现。思乡主题对此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作为一种比兴用法出现频率很高,意象万千,内涵极为丰富:以“月”喻人品行高洁;用“月”寄寓人世变迁;靠“月”暗示思愁别绪等等。对历朝历代诗词中“月”的比兴用法的梳理和辨析,为我们正确读解古诗词中的“月”、以及在文学创作中准确把握“月”的比兴内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乡愁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一首思乡诗,往往蕴涵着深厚的人类文化积淀。解读席慕蓉的《乡愁》,可以揭示这一类别诗歌创作,即“有意味的形式”所具有的文化社会传统的原型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怀乡诗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明显反映出诗人不同的自我形象以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青少年时期,豪气冲天,无所畏惧,对未来的憧憬盖过了对故乡的眷恋;中青年时期,一挫再挫,壮志不改,但对故乡的怀念开始一步步加深;接近暮年,迷惘彷徨,欲罢不能,在追求理想与回归故乡之间徘徊;晚年时期,被贬,获赦,处境悲苦凄凉,易于感伤,渴望回归故乡。  相似文献   
6.
思乡情怀的表达是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唐代众多思乡诗歌中,有一批诗歌是从他乡遇乡人的角度入手写思乡之情的。这些诗虽然主题和角度相同,但由于创作主体不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同时大致反映出初盛唐时期诗歌特色。  相似文献   
7.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离开故乡的当年在渝州(今重庆市)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对于该诗的主题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包括写作年份、写作地以及是怀人还是思乡,“思君不见”的“君”究竟何指,诗中的“三峡”究竟是大三峡还是小三峡等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写作地的确认,是理解全诗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关键。作者思念故乡,寄情于峨眉山月,不是说我思山月,而是说山月思我,特地来到渝州是望。  相似文献   
8.
西晋名士张翰的"莼鲈之思"对后世尤其是吴地文人影响深远.本文剖析了"莼鲈之思"不仅表达了思乡之情,而且喻指文人隐居的丰富内涵,进而深入分析其美名远播的深刻缘由.  相似文献   
9.
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秋思》是唐代思乡诗的代表作.真实地传达出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中亦可看出唐诗以情动人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音乐作品的形象是听者对于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判断的重要结论,它是音乐作品分析中最主观的部分,只有切实的理论与史料以及合理的判断才能支撑起整个音乐形象。在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中,每个部分都体现出构思的巧妙,通过对火车、希望、捷克风情,由美国到家乡的联想等场面与形象的描绘,表现出作曲家充满信心地希望自己的祖国一定能像美国一样日益强盛。作曲家以一封“家书”的形式,寄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与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