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语会话交际中,言语行为标记语在不平等家庭关系中表现出多种语用功能。家庭中强势角色使用的言语行为标记语具有强调、警告和鼓励的语用功能;弱势角色使用的言语行为标记语具有缓解人际冲突的语用功能,其中包括拉近心理距离的功能和降低意见分歧对立程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作为言语行为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奥斯汀(Austin)从最初提出“constatives”与“performatives”的区别到最终放弃两者的区别,并把所有话语(utterances)归入“performatives”。本文在探究这种转变的同时,进一步追溯“performatives”的来源。为“performatives”在国内译法进行正名,概述舍尔(Searle)对“performatives”的发展以及罗伯逊(Robinson)利用“performatives”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因此。笔者在探讨中发现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及其对翻译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语句内特定词汇和结构表达的命题意义叫言内意义,言内意义对听者或读者造成影响的意义叫言外意义.同时具有言内意义和言外意义的话语叫言语行为,而出于礼貌考虑间接执行请求、拒绝或抱怨等功能的言语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表示同一言外行为的言内行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文章选取一段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台词作为案例,介绍间接言语行为等一系列有关概念及其相互横向和纵向关系,并且探索与言内行为有关的各个翻译原则及其横向、纵向关系,从而从一个侧面展示语言学课程如何解决理论和实践联系这一个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刻意曲解与误解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蒋巧 《中国科技信息》2005,36(21):164-166
刻意曲解与误解是两个易被混淆的概念,而很少有学者对这两个概念做出过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本文结合许多学者的研究,通过分析语 料,对刻意曲解和误解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本文首先对两者的概念进行了比较,之后把分析划分成语用与话语两个层面,运用语用 学原理和话语中出现的现象对刻意曲解和误解进行具体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区别,但仍有一些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周礼全四层次意义理论运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反映人类思维认识进程的正确理论,合理地对复杂的自然语言意义做出了分层理解,创造性地把已有的意义理论运用于对不同层次的语言意义的分析和理解过程之中,丰富了关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意义理论,是一个值得哲学界、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密切关注的重要的语言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作为言语行为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奥斯汀(Austin)从最初提出“constatives”与“performatives”的区别到最终放弃两者的区别,并把所有话语(utterances)归入“performatives”。本文在探究这种转变的同时,进一步追溯“performatives”的来源,为“performatives”在国内译法进行正名,概述舍尔(Sear-le)对“performatives”的发展以及罗伯逊(Robinson)利用“performatives”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因此,笔者在探讨中发现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及其对翻译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最好"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经历了一个词汇化的过程。"最好"由分别单独使用的词语到状中短语结构再凝固成一个语气副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主要有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语言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和晚期的思想虽有变化 ,但其一直关注语言的规范和界限。他早先提出的图式说让位于工具说和游戏说 ,给以后的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家奠定了基础。在维特根斯坦那里 ,语言被比作一箱木匠工具 ,其中各种工具都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和运用技巧。语言也好比各种游戏 ,每一种游戏都有各自的设施、规则以及胜败标准。假如需要 ,而且具备了创造能力 ,当然还可以无限地增加新工具和新游戏。维氏的观点给英美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以启发 ,他们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言规则观点。如何使用语言 ,怎样认识语意和语用之间的关系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倡导者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规则说。本文在介绍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语言规则中 ,把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的观点同言语行为的学说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使人们看到其中的来龙去脉 ,对当代西方语言哲学有个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对There be句式进行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三个层次的立体透视分析,从而揭示这一常用句式的语用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托福听力测试不仅要考查语言能力, 而且要反映语用能力。本文从语用学角度, 探讨托福听力测试中指示语的定位作用或关联作用、语境特征对言语活动的限制作用、间接施为句对言语意图的隐蔽作用以及会话含义对言语之间“断结”的弥补作用。这种探讨与分析对中高级听力测试的设计与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