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教育   66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暴眼》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澳大利亚当代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公伊思自始至终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游弋徘徊,不能审时度势,而是顽固地抱守着虚假的自我认同:英雄主义、骑士精神和浪漫情结。将伊思这一形象置于英美新批评派代表人物维姆萨特提出的“意图谬见”理论镜像中,读者可以看出:被经典批评加冕为“悲情英雄”的伊思事实上毫无英雄色彩可言,称其为“英雄”,乃是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经典误读。  相似文献   
2.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都会有正读和误读。正读是对文本的正确阐释,读者通过作品和作者相互沟通;误读是对文本阅读后的一种错误阐释行为,但误读并非是一种不可取的阅读。正读和误读是相辅相成、共存互补的,对文学作品的正确阅读应是将正读和误读有机结合,才能使阅读成为有意义的阅读,文本才能增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塔伊布.萨利赫代表作《风流赛义德》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与接受,反感与拒斥,以及由此导致的冲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和文化进行文学和文化批评,目的在于改变东西方的现实文化关系和权力结构,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东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应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与当代西方文论关系密切,其批判性和开放性为反中心、关注边缘的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阅读的、修辞学的、边缘研究的理论资源。女性主义批评实质是对传统男性中心的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误读"。新历史主义以文本论对抗真实论、以修辞论反对模仿说、以解构论反对客观论、以新历史代替旧历史,都有解构主义修辞性误读理论的痕迹。同时,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中的"他者"观念对后殖民主义文论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了解和掌握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对提高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藏区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测试结果,主要研究了字词误读现象及类型,具体分析了误读原因,并探讨了减少误读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上海时期鲁迅对苏联电影怀有特殊情感,尤其偏爱革命战争、社会建设、探险纪录等题材类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鲁迅认为苏联电影不仅能够透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真实状况,而且对中国左翼电影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是,鲁迅毕竟没有实地考察过苏联,仅仅凭借着苏联电影勾勒的部分图景来想象苏联,中间肯定存在着误读成分,鲁迅的"洞见"和"不见"在苏联观上得到有效体现。  相似文献   
7.
误读是阅读的普遍现象,古今皆然。传统阅读观否定误读,认为曲解本义;现代阅读观肯定误读,认为它是诱发创造的契机。语文课阅读教学主张辩证地对待误读,一方面要求避免误读,坚守文本的一元本义,维护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倡导合理的误读,拓展文本在当代的引申义,保护多元读解的创造性。本义与引申义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同存共荣。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对陈独秀的文章和观点存在严重的误读问题。通过语法、语义层面的分析,对原文和写作背景的考察就可以发现,对“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句话和《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这篇文章的理解有断章取义、篡改前提、曲解陈独秀本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飞跃的《国粹精点》是2006年底出现在当代诗坛的一种新诗文本,它与古诗原典形成互文写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其互文性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古诗原典与新文本的文体建构关系,剖析二者间的五种组成形式及古诗原典的功能作用,有助于解读诗歌的多重意蕴,思考当代诗歌创作者如何利用古代诗歌话语资源,保持个性化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网民政策态度形成机制研究——从"网议宁波"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网民对一些公共政策多持否定态度,本文所引用的宁波公务员错时工作政策的案例即是如此.网民认为该政策是对公务员"新的隐形福利",公务员则认为是公众误读政策.本文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分析网民的网上投票和评论帖,归纳出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政策态度形成机制;并采用社会分层理论和相对剥夺理论揭示形成这种政策"误读"的深层原因,提出"政策认知定势"和"政策沉淀"概念,以解释特定政策背景下公众对政策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