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过渡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两种形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半途夭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生产力的起点和饱和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区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间是前后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交错区内社会现象极其复杂,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用联系的观点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科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对圣贤、名著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恰当的原则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一部优秀的书稿,体例要严整,名称与内容要相符。这两点是刘知几审读的重要观点。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审读书稿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聆听音乐便是其中的形式之一。在众多乐器当中,钢琴是优雅的艺术,是精神的盛宴。钢琴教育民族化是中国钢琴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论尚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新时期高校钢琴教育的民族化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情态动词must可以用在命题情态中对命题的真假作出推导肯定判断;must还可以在事件情态中出现,表达和责任、义务有关的情态。must常与助动词或实义动词结合,构成情态序列。must没有过去形式,但可以用hadto指代过去的可能:也可以用oughtto或者should来减弱义务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该文用经过专家们多次翻译的权威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英译本为语料,试图总结法律英语情态动词的使用与翻译规律。通过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民法通则》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情态动词shall、may、must作了系统探索,另外2个情态动词can、should亦进行了分析阐述,对译本中情态动词的合理用法和译法作了充分论证。为法律文本的作者和译者准确、娴熟使用情态动词作了作业指导。  相似文献   
6.
宋太祖于乾德三、四年间所说的“宰相须用读书人”并不能视为他对文人的真正重视。相反,无论乾德三、四年之前或之后,宋太祖对文人均表现出较为轻视的态度。这主要是由整体文化水平的低下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MUST的用法     
本文论述must的不同用法,对其否定形式、推测含义及名词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诚信”的本意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儒家将“诚信”推崇为一种道德规范和自我修养的内容。认为“诚”是天赋予人的道理,人应“以诚为本”。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实现人的道德价值。认为“信”是立人立国之本,将其列为“五常”之一,要求人“言必信,行必果”。为此,“诚信”被奉为修身、立业、治国、用人、交友等的重要道德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物极则反”是中国辩证思维的重要命题 ,战国时期的《易传》就阐发了这一思想。但它作为一个命题 ,是由汉代京房提出来的。至北宋欧阳修发展为“物极而必反”说 ,丰富了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思想。程颐继承此说 ,视其为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 ,所谓“极而必反 ,理之常也”。王夫之依据其神化学说 ,重新检讨这一命题 ,认为物极必反并非普遍规律 ,而只是事物变化的一种形式 ,不能将它公式化。这标志着人类对事物变易法则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相似文献   
10.
扬雄的文体自觉意识对后人文体意识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系统化意义深远。在内容上,他对辞赋从认识到创作整体上采取了始肯定后否定的态度,即由初期肯定强调辞赋的丽靡特质转向后期于文用兼顾中更加注重文学的功用。他的“文必丽靡”、否定“赋可以讽”的观点都对后人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