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中华传统桃文化及其发展,阐述了桃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的联系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出了当前观赏桃花产业急待解决的问题,从低需冷量、晚花品种、反季节栽培、增加花色品种入手,丰富观赏内容,延长观赏期,进而大力发展都市近郊农业,宏扬中华桃文化。  相似文献   
2.
物象与寓意是意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物象和寓意可以发生文化意象的转换。通过崔护和桃花姑娘的心理复原,可以穿越时空场景,加深理解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人面桃花的爱情文化原型是:桃花物象+悲剧爱情寓意。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花已经脱离了一种简单的植物物象,而变成清骨、幽芳、弄妆、疏丽、严霜等代名词,赋予一种中国古典人文气质。在西周初年,桃花就被认为是带来婚姻爱情的"信物"。在现代,桃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了爱情的俘虏和悲剧残美。第二,"人面桃花"表达一面之缘竟成永别之意,寓意着男女之间错过了就将铸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和悲剧。人们在具体物象中寻找的是并不存在的影子,这首诗寓意了一种悲剧美。  相似文献   
3.
桃花是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诗人、作家笔下的桃花形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本文意在分析一些以桃花为题材的名篇名作,走进桃花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The thesis is about the conno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And the words“peach”and“moon”are mainly discussed. The former part focuses on the diversities between these two l...  相似文献   
5.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集合了桃花这一意象的诸多意蕴,作者承袭了桃花意象的传统,既以桃花的娇艳暗示香君的美貌,同时也暗合着香君妓女的身份,而桃花的飘零无疑是香君坎坷命运的再现.作者最终还为两位主人公设置了一个"桃花源".以桃喻人,借桃言情,言桃明旨,作者用生花妙笔展现了香君这支桃花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6.
“桃花”意象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鲜明突出,与害溪、松江等构成了渔隐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作者追求的理想栖息地。但在唐宋文人改编的《渔歌子》中,“桃花”意象逐渐淡出,或被其他花种取代,或直接退出。同时,其诗词中的渔夫形象也随之改变,诗词的整体意境也由单纯的欣赏型变为凝结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复合型作品。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桃花”意象的复杂内涵,创作主体的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桃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之一,经丝绸之路西传至古波斯。作为丝路重镇的吐鲁番地区,晋唐时期的桃树栽培是否存在却始终未能确定。《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曾出现"桃"字,学界对其释读说法不一,主要分为"无桃说"和"有桃说"两种观点。本文从历史记载和实物证据两方面入手,结合《吐鲁番出土文书》及吐鲁番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出土的桃核遗存,通过文献梳理、年代测定和植物学鉴定等研究,认为至迟在唐西州时期,吐鲁番地区已经存在桃树栽培。  相似文献   
8.
文章梳理了新时期文学中“人面桃花”模式的爱情作品,剖析其质素构成、发展脉络、内蕴本质及走向。这一类型的作品处于文学进行世俗观照与终极关怀的联结点,言说了千百年来灵与肉之间的游离。“人面桃花”恋情模式是生命剥离了世俗假面和规则桎梏后的本性呈现,呈现出对人本性的认同性寻求。但伦理的困境与约定俗成的压力却使得原初的爱情阐述搁浅于失语的海域,且由于作家无法解决这个模式伊始的不合规定性,在世俗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徘徊不已,这一切都使得“人面桃花”恋情模式最终走向了游戏的迷途。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李绍珊与其女儿李虹玉(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合著的《桃花六记》是一本另类散文著作。全书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史料和科学考证,来探寻桃花的历史渊源,入文、入诗、入画,给读者以美好的向往和奋进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桃辟邪是我国民间习俗中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渊源甚久,先秦的文献典籍中就有了关于桃能够辟邪禳灾的记载。北宋编修的大型文言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桃辟邪驱鬼的故事,因为桃味道鲜美可口,并且有医疗、治病、美容等功效,再加上历代文学作品的加工,从而被人们赋予了神力,形成了桃辟邪的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