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成员知识共享的动机和激励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要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资源、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个体心理方面的因素。因此从个体心理角度出发,分析寻求影响组织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而针对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这些因素,探索建立促进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对于实现有效的知识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言"、"二拍"等明清小说中大量体现出道德说教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士人与商人等在实际生活中对道德礼法所持的态度并不一样,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待道德标准具有明显的矛盾,这反映了作者对道德礼法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混乱思想。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含的是劝善与趋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者既有重合又有分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目前网络学习平台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阐述网络学习平台动力机制的创设和实施。讨论了网络学习平台必须注重“自主学习、兴趣激励、评价与监控”的教育动力机制及“积分式网络教学管理机制的创设,以激发学习者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人的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关键。要实现对员工行为的有效管理,首先应当抓住人的本性,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及文化人的特点,认识到价值观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决定作用:其次要研究人行为产生的心理模式和过程,以此为心理基础建立合理的企业文化;最后分析价值观对需要争动机的内部激发和调节作用,并结合群体心理机制,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从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在一定命题范围内,考生拥有高度自主的立意权,并且越来越多地拥有自主选择写作话题的权利。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开放并非天马行空般的漫想,在开放的同时又利用某些手段给予考生构思作答的保障,如多题选一、概念具化、寓意扩展、单字辐射、词义列举、直接提示等。  相似文献   
6.
企业持续创新的制度结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技术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而制度结构在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促进企业持续不断地推出新的技术创新项目,实现持续创新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把制度结构分为内部正式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安排以及制度环境,并分别探讨具体的制度要素对于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薪酬激励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合理的薪酬激励模式的设计,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至关重要。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应对我国企业采取的现有薪酬激励模式进行改造、重构和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文中阐述了高等数学课程答疑辅导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并阐述了改革后的答疑辅导模式——教师到教室答疑辅导、施实集体答疑、答疑辅导的内容与教学进度同步、鼓励并组织同学们参与答疑辅导、教员讲与同学回答问题相结合、答疑辅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还向教学管理层提出了做好答疑辅导应该考虑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启动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工程,结合“十一五”规划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实现做强教育的目标。从人才的选拔、评价、培养、待遇分配、情感关爱与榜样示范五个方面提出人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Prompting systems are guidelines of when to provide learners with prompts and when to fade prompts. Today, there are several prompting systems implemented to teach receptive labeling to 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other disabilities. This study compared most‐to‐least prompting to an error correction procedure involving feedback and remedial trials for teaching two children with autism a variety of receptive labels. All teaching was implemented in a one‐to‐one instructional setting. Researchers taught each participant how to receptively identify 18 pictures; nine were taught using error correction and nine were taught using most‐to‐least. The researchers utilized an adapted alternating treatment design nested into a multiple probe design to evaluate the two procedur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reach mastery criterion on 100% of skills taught using the error correction and were able to reach mastery criterion on 88.9% of skills taught using most‐to‐least. Additionally, error correction tended to require fewer trials for participants to reach mastery criter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