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91篇
科学研究   38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利群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4):519-520,523
研究了“加重球”练习在投篮技术训练中的运用,结果表明,对提高投篮动作的规范化和命中率有显著作用,从而为投篮技术训练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工程教育使命是培养适应未来全球先进制造业竞争环境的卓越工程师;该大学工程教育与工业界一起制定并实施了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创造、技术创新能力及产品商业化能力。该培养模式获得巨大成功,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加务实,值得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软件复用技术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软件复用技术的分类、益处和应用途径.并通过实例阐明了软件复用技术在考试系统中的应用,考试管理系统中的可复用部件主要分为常用键盘操作的复用、错误处理程序的复用、典型操作、典型结构的复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工程建设监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监理工作的对策和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卓越工程师"是我国未来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方向,大学工科教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力量。基于工科教师的科类特点,分别对个体专业化与群体专业化的作用关系,影响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化的外部因素(组织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内部因素(积极向上的事业心、浓厚的职业情感、坚强的意志力)予以系统分析,以期为高校制定相应的工科师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实施这一计划,必须科学把握其内涵和要求,准确定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优化培养方案与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大批能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线路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实践课程,对工程实际经验依赖性很强。本文分析了目前铁道工程线路课程设计培养现状,论述了加强实践环节的必要性,并开展了加强赴现场模拟踏勘、邀请线路设计专家入校讲解等尝试,以期为类似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结合学校定位和学生职业规划提出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建设的“四化”原则。多年的实践教学证明,“四化”原则对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我国对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对本科层次的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本文以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素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和探讨了高等工程应用人才现实需求情况与问题,并结合机械类工程师的素质要求,从专业知识结构、能力训练和素质要求三个方面给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和培养标准,为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对本科院校管理和评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能级提升亟需的人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人才培养类型。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包括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等六个方面。校企联合是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构建形成技术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应用导向的理论学习,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真实环境的实践应用,促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技术伦理的文化熏陶,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基于优势潜能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卓越人才的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