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3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关于心灵和物体(即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本质属性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主张,力图揭示洛克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由于受经验论的影响一方面陷入二元论与交感论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动摇于一元论与二元论之间所带来的有利于西方心身学说向前发展的倾向,从而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把握洛克的心身学说。  相似文献   
2.
Dualism is one of the view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mind. Arguments have been forwarded for and against dualism. Western philosophy lack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soul and mi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mind is the question of consciousness, a clear view of which has also eluded the westem thinkers. Jain philosophy describes "jiva" (soul) as the sentient substance, which is non-physical and not sense-perceptible; consciousness and "upayoga" (manifestation) are the differentia of "jiva". Consciousness manifests itself in many ways: intelligence, intuition, conation, bliss, perception (cognitive elements), emotions, will, attitude and behavior, awareness of pleasure and pain. Jain distinguishes between soul and mind. The mind does not possess consciousness, which is the exclusive property of soul. Mind like soul is not permanent entity, and it exists only when consciousness manifests as thoughts, beliefs, desires, emotions and feelings. All these activities are influenced by karma, which is interface between soul and mind. Our existence is seen to be at three levels: soul, mind and body. Soul is the source of intelligence; mind (subtle body) is the executive and regulatory body and material body is the place of physical actions. A model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three units is presented. The soul perceives and knows the external world through mind, so the perceptions made by soul are influenced by m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in and mind is discussed. The brain is seen as the center for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processing, its activity is regulated by mind, which in turn is conditioned by the soul. The conscious experience is made by the soul, not the mind. The Jain model of soul, mind and body avoids all objections raised against dualism, as interaction between soul and karma body (unconscious part of mind) is assumed to be based on parallelism, and that between mind and body is through radiations not violating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关于心灵和物体 (即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 )的本质属性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主张 ,力图揭示洛克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由于受经验论的影响一方面陷入二元论与交感论的矛盾之中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动摇于一元论与二元论之间所带来的有利于西方心身学说向前发展的倾向 ,从而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把握洛克的心身学说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转折,其最主要的表现是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二元哲学的反对,即反对哲学从思维和存在两极对立出发,主张从人和自然统一的人类世界现实出发进行哲学思维。究其原因:1.它同人的生存方式有关;2.这是哲学本质意义的体现;3.哲学思维范式的转化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4.现代社会发展表明,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哲学必须立足于现实。  相似文献   
5.
从身心关系角度,回顾体育运动与身体活动的历史关联,用现象学身体观分析目前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体育活动产生的错误认识。认为:当代思想中对身体的再认识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但应防止其本质特征的消解;体育的本质在于对生活的意义,而非身体活动本身。  相似文献   
6.
"洞穴的比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经典哲学寓言,包含了柏拉图理念论的所有重要内容。"洞穴的比喻"所表现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对立,不仅体现了其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两分倾向,而且也反映了其价值观的基本观点。他的这一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二元论的发展模式与道路,同时也确立了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7.
身为现代诗人的叶芝在诗歌中探索了其矛盾分裂的自我,描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诗学世界,阐述了关于历史、社会、生活等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关于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观点揭示了叶芝本人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相信灵魂的永恒及其对肉体的超越,同时认为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人的存在.然而诗人的灵魂从没有停止对绝对的真理和美的求索,这种灵与肉的冲突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最终充满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杜威从教育哲学中的经验视角出发,以思维规则为基准点,将当下的实际经验活动视为纪律的逻辑起点和现实特性,为纪律赋予了多维度的生产性意义,从行为规则的固化与钳制中“裂变重生”,在实践世界中重新赋予了纪律正向性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从“二元论”到“生产性”的思想演进是从传统纪律观到杜威纪律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缩影,存在着一种求索—断裂—重构的逻辑理路。在这种意义上,杜威的纪律教育哲学彻底脱离了传统哲学二分法的认知方式,重构了纪律哲学的出发点,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发生在当下的运动时态,也必将是一项连通过去与未来的经验性活动。  相似文献   
9.
宋希维 《新闻窗》2014,(2):39-39
一、客观性的涵义 客观性具有多种涵义,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哲学客观性观念。这一概念来源于欧洲18世纪的启蒙时代,主要指主客观二元论思想。哲学层面的客观性,从本体论分析,认为除了主体还有客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认知范式的变革,由信息加工理论倡导的序列式加工范式抑或联结主义者推崇的抽象式规则模拟范式,逐步走向强调认知主体自我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等影响下的生成与体悟。具身认知理论下教师自我在职后培训中的回归意蕴体现在三个层面:身体层面的主动转向、意识层面的主动回归和身心的和谐同一。从实践上讲,具身认知理论下教师自我在职后培训中的参与性实践意蕴表征为融合专业发展规划、唤醒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督促自我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