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1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凹透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太阳光直接测出它的虚焦点.如果用参考资料上的黑色圆底片,白圈法,能测出焦距,但学生没有学过相似三角形,不懂计算过程.如何用光具座,又用教科书上透镜一节的知识来测凹透镜的焦距呢?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影响凹透镜成像而产生会聚作用的几种因素,如介质折射率、透镜球面曲率半径等;给出了薄凹透镜发散/会来临界角;辅助透镜临界物距与两透镜焦距、两透镜距离的关系,从而澄清了凹透镜不能会聚产生实像的概念及产生实像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题;如图1所示,为了测量一凹面的半径R,让一个半径为r的光滑钢珠在凹面同人做振幅很小的振动。若测出它完成N将全振动的时间为f,则此凹透镜凹面的半径R为多少?(重力加速度为g)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一次学术报告后,按照惯例回答学生提问,学生提了3个问题,丁肇中都回答不知道,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任何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大感意外,短暂的沉默后开始有人窃窃私语起来。丁教授微笑着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能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简短而平实的几句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很好地诠释了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互动教学是立足于师生双方相互认识、理解、解释的基础上,以教学资源(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源)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的教学[1],也是相对独立的学习个体之间在教师的指导和课堂学习环境的支持下,共同建构知识、发展情感和能力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等双向或多向的有意义的交流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比较注重互动,师生互动做得比较多,但生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基于问题或是任务的驱动,激励学生学习。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7.
正1教具装置图本教具可分为两大部分:图1为光线部分,图2为成像部分。2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本教具利用巧妙的构思和设计,使光学演示实验的教学形象化、简单化,光线清晰可见,探究成像规律更为科学、生动和有趣,并在光的色散等演示实验中突破条件限制。本教具具有功能强大、结构简单、易于制作等特点,能完成现有初中物理所有的光学演示实验。(2)用途本教具可完成光的色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  相似文献   
8.
"透镜"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现行教材对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求较高,难度较大."透镜"相关内容如何复习?笔者认为,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理解并牢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努力做到精讲精练是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正确求解习题的关键.一、理解凸、凹透镜的会聚、发散作用,正确处理相关习题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凸、凹透镜的会聚、发散作用先让学生完成图1(a)、(b)中光经三棱镜后的折  相似文献   
9.
1999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有一道作图题:请画出一种光学元件,使光路如图1所示(请画出两种作法)。这是一道看似平常的题目,我们的学生一般最先想到的就是平面镜,做出法线,过入射点做法线的垂线段,然后在镜子的背面画上一些短斜线,好了,第一种做法出来了(如图2)。然后大多数学生会想到凸透镜,经过一番思索后也能画出凸透镜的位置(如图3所示)。这时候我提醒同学们还有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必须从创新教学中走出一条新路.根据8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点拨和引导,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积极营造一种以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和积极探究的空间,使物理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乐土.现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