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雁 《内江科技》2011,32(12):49-50
早婚是男女青少年未达到法定婚龄而结合为夫妻的行为。它违反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危害极大。因此对早婚现象提出几点原因,同时提出早婚现象的影响、危害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苗族的婚姻习俗中,大多有着早婚的传统,这与其长期的封闭环境有关,也与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建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黔东南苗族婚育年龄也在逐步提高,因黔东南特殊的地域性,早婚问题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又有反弹的趋势.2001年<婚姻法>修改后国家加强了对婚姻登记的规范化管理,以及黔东南各级地方政府对生育指标的严格控制,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采取何种途径解决也就成为关键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来有早婚的传统,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早婚现象似乎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到底什么是早婚,应不应该将早婚理所当然地纳入社会问题的研究范畴?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早婚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早婚现象的界定不应带有标签论的倾向,应当顾及现实社会情景和客观情况,分离出真正具有危害性的部分,不能以一概之将早婚都视为社会问题来对待。同时,适当调整婚姻政策、早婚不早育也应成为认识早婚现象的必要视角。  相似文献   
4.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婚龄问题,传世文献中的直接记载较少,而卷帙丰富的敦煌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变文等资料中则有不少间接的,而又是第一手的史料,由此反映了我国中古时代婚姻制度、婚嫁文化及其相关的社风民习等方面的真情实况。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的早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实际婚龄一般为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早婚风俗的盛行,从根本上说是统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也是封建家族制的必然产物。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它曾产生过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副效应,损害人们的健康,大大提高了婴幼儿的死亡率,加速了人口的绝对过剩,使社会大动乱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6.
7.
8.
玉龙 《知识窗》2009,(1):35
从医学的角度看,男女结婚的最佳年龄是女性应该在23岁以后,男性要满25岁。在这个年龄后结婚称为晚婚,不到这个年龄结婚.称为早婚。在这里所说的晚婚是相对于早婚来说的,并不是指“为时过晚”的意思。晚婚有益于妇女的身心健康及下一代的健康和教养,也有利于个人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胡道安 《科教文汇》2012,(27):194-194,196
早婚学困生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婚姻法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的飞快发展而出现的传统的而又新型的问题。笔者欲从早婚学困生产生的社会背景、特征出发,对高校早婚学困生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早婚与晚婚     
心血来潮想学古筝。星期天,沿街“扫荡”琴行,给自己找个好老师。“谁学啊?你自己吗?”接待小姐问。“呵,小孩。”舌头在嘴里拐了个弯,实在不好意思装作大器晚成之人。“是吗?”小姐眼里分明满是疑问,你,有那么大的小孩?早婚?后妈?第一间琴行如是,第二间琴行如是,第三间仍如是。进进出出间,我走了一上午的腿反而越发轻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