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且说第2轮头台之战,胡荣华以直横车战赵国荣的屏风马两头蛇,中局一番大兑子,眼见就是双炮马三卒士象全的均势局面。这时笔者忽听洪智对正在网络室看直播的北昆仑刘殿中说:“刘老师休息,不赛?”刘答:“赛棋太累,你看司令在受罪,受了罪还和  相似文献   
2.
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出生于湖南的我,进入新华社青海分社。短短四年,青青草原,雄浑昆仑,茫茫雪域,瀚海戈壁,留下我的身影。青春在高原燃烧,而高原,同时也给予了我成长的沃土。书写青海的大美画卷能成为记者一直是自己的梦想。从学校毕业,我投身了青藏高原的怀抱。初到高原,曾经有一段工作的茫然期。由于工作不得要领,我的稿件时常被毙。当时领导对我指出,当记者不能浮光掠影,  相似文献   
3.
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形成约400 km的地震破裂带,主震断层为一长度350 km、呈东西走向且近直立的走滑断层.主震断层附近的同震滑动位错为研究断层内部的力学性质及几何形态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根据Freund的III-型位错模型,以实地测量和卫星测量的地表错动数据为约束条件,求取沿主震断层走向断层内部各点的滑动位移分布以及破裂面沿断层深度方向的扩展宽度.计算结果表明:III-型位错模拟结果所得断层面滑动位移分布特征和由有限断层模型体波反演得到的结果有较高的吻合程度,且在深度方向上呈现强烈的不均匀性.由III-型位错模型给出的断层内部的破裂宽度小于20 km,其平均值为8.4 km.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表明:地表同震位移量的大小同断层的破裂宽度在尺度上存在明确的比例关系,沿断层走滑方向各点的滑动位移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具有自相似性的分形特征.结合III-型位错模拟和体波反演结果,基于Andrews方法计算断层面上静态应力变化的分布,其分布特征同样具有很高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4.
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说到神话就势必要提到传奇古籍《山海经》,全书涉及古代地理、植物、神话、古史等方面的内容,是我国神话传说的源头。自然界与社会上出现的吉凶征兆现象都是怪异,山岳神话更是其中最为特别的。汉画像石中的图像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增强了对文本的感性认识。汉画像石以其特有的形式表达了汉代人的审美观念,更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精神核心,展现了永恒的生命力量。神话学上,昆仑无论是规模还是特质都属于所谓"宇宙山"或"世界大山",自古以来都是神、人共同追求的理想乐土。当文本与图像碰撞,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古老神话中"昆仑"仙境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形骸透松,精神昂扬,笑面悦目,旷达驱郁。纤毫张合,百脉畅通。意动气随,神引身行。由里及表,下带上动。  相似文献   
6.
昆仑无憾     
3月5日这一天,应氏杯决赛在北京昆仑饭店结束了,常昊夺冠一刻,整个昆仑都沉浸在激动与欢乐之中。  相似文献   
7.
近读崇庆余教授的作——《王昆仑、屈武、朱学范评传》(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以下称《评传》),掩卷反思,既为他们长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精诚合作所感动,更为他们为国为民出生入死的高风亮节所激励。王昆仑、屈武、朱学范三人是中国近现代名的社会政治活动家。他们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长期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在特殊的战线上进行特殊的战斗,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春节我站岗     
昆仑耸起了东方的世纪,长城绵延了历史的阶梯,中国的变化遍及东西南北每一片土地,新千年的历史将创造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昆仑太极拳     
段智明  雷勇 《武当》2000,(3):7-11
  相似文献   
10.
梁东成 《地理教育》2014,(7):125-125
2014年2月8日,中国在南极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新建成的泰山站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坐标为东经76°58′、南纬73°51′,海拔高度2 621米,年平均温度零下36.6度,距离中山站520千米,距离昆仑站约600千米.自2013年12月26日开工,历经45天建设,外形似红灯笼的泰山站终于矗立在南极冰盖之上.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考站.其中,长城站、中山站是常年科学考察站;昆仑站目前是度夏科学考察站;泰山站也是一座度夏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