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实甫《西厢记》中有一段广为传诵的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般认为“碧云天,黄花地”是由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王实甫为什么要把“黄叶地”改为“黄花地”呢?仅仅是为了避免抄袭之嫌吗?笔认为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
顾红 《语文知识》2000,(5):33-33
十大悲剧:十大喜剧: 《窦峨冤》一(元)关汉卿《西厢记》一(元)王实甫 《赵氏孤儿》一(明)纪君祥《救风尘》一(元)关汉卿 《桃花扇》一(清)孔尚任《李这负荆》一(元)康进之 《汉宫秋》.一〔元)马致远《看钱好》一(元)郑廷元 《长生殿》一(清)洪异《墙头马上》一(元)白朴 《精忠旗》一(明)冯梦龙《幽闺记》一(元)施君美 《清忠谱》一(清)李玉《绿牡丹》一(明)吴栖 《琵琶记、一(明)高则诚《玉替记》一(明)高滚 《娇红记》一(明)孟称舜《中山狼》一(明)康明 《雷峰塔》一(清)方成培《风筝误》一(清)李渔玲令特毛进路杂路乙尹片二考踌毛考路令玲…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现实、社会文化及社会经济交流三方面论证了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抨击僧侣、肯定个性解放、歌颂纯真爱情时体现出的进步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特殊阶层,僧侣已经成为封建势力压迫、掠夺人民的工具。由于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其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元朝经济的对外交流带来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气息,这样一种社会环境给王实甫的创作带来了契机,他毫不留情地嘲讽了僧侣阶层的虚伪,大胆肯定了张扬个性、追求幸福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戏剧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相似文献   
5.
王实甫《西厢记》里《惊艳》一章中有两句唱词:厨房正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 这里说的是张生在普救寺游览的情景。其中“游洞房”之句颇令人不解。众所周知.“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现代汉语词典》),寺庙里怎么会有“洞房”呢?  相似文献   
6.
张瑚 《现代语文》2006,(4):34-34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吸收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唐宋诗词优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选自《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就是最好的明证,尤其修辞方面,迭彩纷呈,情文并茂,而且常常把多种辞格综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自然贴切。请看例子:①恨相见得晚,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黾长亭,减了玉肌,比恨谁知?②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温做晕晕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相似文献   
7.
《长亭送别》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本折集中体现了王实甫戏曲的语言美,而优美的语言离不开下列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传神文笔足千秋--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实甫的《西厢记》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影响之广、之深主要是来自于它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而它的语言艺术更堪称绝唱。其采与本色相生,造就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藻艳与白描兼备,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情真语切,委曲深沉。拟从三个方面来试论其语言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同样的离别,同样的悲痛欲绝,同样的难舍难分。两首离歌却能给人不同的感觉,缘自何由?董解元的《小亭送别》与王实甫的《长亭送别》都描述了崔莺莺和张生之间浓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情。本文将带领你们一起游离于两剧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缠绵柔情。并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时代性因素对学者的创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化入了戏曲空间。读欣赏优美的唱词,如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融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