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92篇
科学研究   40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德民 《垂钓》2004,(2):47-48
要想玩好抛竿可不容易,这里面的说道可多着哪!  相似文献   
2.
Hello,boys and girls!今天教大家一招:如何对画线部分提问?请按以下步骤来!一找、二变、三去掉,最后加问号。先找疑问词,原句变疑问;再去画线处,后加疑问号。  相似文献   
3.
陈耀明 《中国集邮》2001,20(7):39-39
《聊斋志异(第一组)》,以硕大的票幅,精美的画面,为我国古典文学系列邮票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很受邮迷的喜爱。《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是山东淄川人,字留仙,自号“柳泉先生”,世人称他为“聊斋先生”,故居在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255120洪山邮政支局)。此套邮票发行后,蒲家庄便成了邮迷们趋之若骛的“原地”了。但是,邮人们多有不知,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311604)也是&;lt;聊斋志异&;gt;邮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地。  相似文献   
4.
王宾香 《考试周刊》2007,(44):47-49
运用生成语法的知识对英汉对比关系结构进行全面分析涉及语义及其句法两个方面。从语义上来看,英汉对比关系结构都由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组成,即两个分句之间都表现出主从关系。从句法上来看,连接两个分句的成对标记词都是词汇语类,其中英语中的成对标记词经历了从原来位置到句首的移位,汉语的成对标记词没有经历移位。我们假定,成对标记词移位和不移位是受到特征[ /-comparative]的制约,符合最简方案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程明滋 《上海集邮》2002,(10):40-40
近日整理邮资封,发现销天津1992年7月15日戳的一个,蓝色向右移位4.5mm。信封印制允许±1.5mm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出版观念、审美理想、欣赏趣味已大规模移位.经典、高雅、严肃的图书产品受众有限,而通俗、新颖、时尚、娱乐性强的消费形式却越发盛行,时尚的力量似乎难以抵挡.追逐时尚、跟踪流行,成为当今出版的风向标.时尚作为一种现象是非常正常的,问题在于,市场经济把时尚作为增值的手段,在利益的驱动下,就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因此,关注并研究出版时尚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重点句型】一、It is+形容词+to do sth."It is+形容词+to do sth."结构表示"做某事……",该句型中的it是形式主语,to do sth.是真正的主语。如:It is very easy to work out the math problem.做出这道数学题很容易。如果要表示"做某事对某人来说……",则用句型"It is+形容词+for sb.+to do sth.",该句型中的形容词和逻辑主语没有关系。如:  相似文献   
8.
《论语》特指式疑问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论语》特指式疑问句进行详尽统计的基础上,对其句式特点、疑问焦点、答问方式及疑问语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为汉语语法史问句系统的建立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隐喻、移位法与拟人法这三个英语辞格是人类思维中三种性质不同的方式的产物,并分析了其表现形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1956年前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曾有过良好的开端,那么1958年到1960年间,他倡导与高举的“三面红旗”则可视为这一探索的继续,但明显地存在着以经济建设为主向阶级斗争为纲的不断偏离。本文力求对这种移位与颠倒的轨迹作出比较客观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