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4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章明硅  俞震豫 《科技通报》1991,7(6):326-329
在研究的红壤类土壤样品中普遍存在着针铁矿的铝同晶替代作用,供试样品中针铁矿铝替代量为0.14%~27.21%(摩尔百分数),平均为8.77%。红壤亚类、黄红壤亚类和黄壤亚类平均依次为10.32%、9.79%、1.30%,其中红壤、黄红壤亚类与黄壤亚类之间差异明显,这反映了成土条件的差异。土壤中针铁矿的铝替代量与粘粒中铁的游离度正相关,与土壤粉砂粘粒比负相关,说明针铁矿中铝替代量随土壤发育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李庆逵主编的《中国红壤》一书,于198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第一次印刷后已销售一空,1985年6月已再版发行。红壤是我国最重要的土壤类型之一,是热带、亚热带的代表性土壤。它广布于长江以南14个省(区),面积约2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2%。红壤地区热量充足,雨泽充沛。10℃以上的积温可达4500-8500℃,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炎热、多雨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红壤上的生物物质循环旺盛,季雨林下残落物量可达 1500斤/亩·年。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模型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过比较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的土地(生态足迹)与该区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承载力)可得出该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文章在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福建省南平市2006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得到南平市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3320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0762 hm2/人,生态足迹呈现赤字,为0.02588 hm2/人.数据表明该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垦状态之下.文章针对改善南平市的生态承载力提出一些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4.
沙漠虽不像湿润地区那样花红柳绿、绚丽多彩,但也并非完全单调划一。不同的沙漠有不同的色彩。例如,在艾比湖(准噶尔盆地内最大湖泊)南岸的沙丘与沙丘间,粗砾、黝黑的沙子,仿佛是沙漠中铺出的一条宽广的柏油路;而在乌伦古湖(阿尔泰山南麓)边的沙丘,犹如  相似文献   
5.
红壤中高岭石结构无序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明奎 《科技通报》1998,14(1):17-21
用XRD、IR对我国红壤中高岭石结构的无序度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壤中高岭石以无序态高岭石为主,高岭石结构的无序度有很大的变化,母质类型对高岭石结构的无序度有明显的影响;无序度的大小顺序为:泥页岩、变质岩、玄武岩和凝灰岩等发育的红壤大于Q2红土、Q3红土发育的红壤大于石灰岩、石英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表土高岭石结构的无序度一般比心土的大;随着土壤的发育,红壤中高岭石结构无序度减少  相似文献   
6.
<正>2010年1月9日,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雄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上,由曾希柏研究员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  相似文献   
7.
红壤是遍布于武夷山地区面积最大的低产土壤类型之一,典型红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机械组成等理化性质对土壤的肥力有重大的影响。通过与其它土壤类型的比较,分析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特征;同时。结合武夷山典型红壤的现状,充分考虑武夷山地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一致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合理改良模式,促进武夷山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国勤,江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学科负责人。1980年以来,先后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期间,他在导师钟树福教授、章熙谷教授、赵其国院士和张桃林研究员的指导和带领下,对鄱阳湖区耕作制度、红壤旱地资源利用、南方冬闲田开发和耕作制度改革与发展等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相关研究刊发于《自然资源学报》《科技导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史》等多种学术期刊上。  相似文献   
9.
我自195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特别是对热带土壤发生分类及资源评价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我国热带土壤具有古风化与现代红壤化两种对立的过程以及红壤分类的定量化指标,系统总结我国土壤资源的合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红壤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质量与数量的时空变化,揭示了红壤土地开发过程中诱发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粮食生产波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和自然资源条件对红壤土地开发效益的影响,从而提出红壤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