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6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考研热”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教育者不断追求高学历成为眼下教育界的一大特征。出现这一现象,固然是因为受教育者抱着不断追求知识、提升自我的良好愿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由于社会对学历要求的不断提升,造成个人追求文凭的热潮。无论是公司求职或是学校任教,一般而言,学历高者往往较之学历低者具有被优先录取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用中华英才网近五年的薪资调查数据,运用成本一收益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明瑟收益率等多个指标,衡量继续接受硕士教育相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较优势;并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考研热”的形成不仅是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求职筹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还可能是借助高等教育这样一种“信号机制”,实现“向上流动”的个人理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3.
"考研热"降温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研热"降温确已发生,为何青年学子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热情会急剧减退?笔者试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一是社会阶层流动途径的不断拓展;二是大众经济理性权衡的客观选择;三是研究生教育变革的群体"失范"."考研热"降温对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是正常现象,对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利大于弊.研究生教育在量上的稳定,正是大学提升教育质量、重建核心文化、加强学术号召力的契机,亦是大学无法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2011年第一大考——201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结束。考研热持续升温,2011年考研报名人数达151.2万.比去年的140万增长了11.2万人,创历史新高。据分析,毕业生报考研究生,主要原因之一是就业形势严峻,通过考研延后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5.
阚枫 《教育》2011,(35)
对于报考研究生的选择,部分考生因为在自己求学梦想中参杂了过多的就业考虑,导致在报考中出现了投机、盲目的心态,而这些心态也说明在年年的考研热背后还存在着报考泡沫的现实。专业选择的趋热与趋冷每年考研报名,名校、热门专业都是考生们热衷填报的对象,考生们不惧竞争压力追逐热门,其中有他们心中的名校梦助推,但是更多的是他们对于自己日后就业的考虑。  相似文献   
6.
2001年,大学毕业的她找到了一份让众人羡慕的工作,薪水待遇在当时算是白领。但是初次迈入职场的她被连续多年的考研热所吸引,认为只有读研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心存不甘的她在参加了一年工  相似文献   
7.
钱桦 《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71-173
考研热降温”是社会和个人冷静思考的折射。历经11年的“考研热”,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呈现首次大幅滑落,而在考研降温中名校考研人数热度却依然,同样存在“拥有名校硕士头衔,似乎就有了更高含金量的就业筹码”的倾向。这种现象背后隐藏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又有复杂的个人因素。从社会学视域分析,在现有的政策制约和文化环境下,本文认为角色预期与社会分层从根本上直接推动了这两种现象生成。  相似文献   
8.
过去,人们一直用“干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的竞争激烈,而今,“考研”较之高考,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1997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数为24.2万人.1999年为31.9万人,2000年则急剧增加到39.2万人,200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62.4万人,2004年为94.5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舍作用,促使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形成“考研热”。运用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考研热”促使考研市场异常火爆。从经济学的供求分析和投资收益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并探求“考研热”的深层原因及对策,以期对研究生招考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