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93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2.
《虞美人》一课的教学取得成功,得益于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本堂课的亮点在于语言感染、情绪追问、对比赏析、拓展延伸和互联网+。  相似文献   
3.
赵金  许林  曾璜 《青年记者》2008,(9):32-35
主持人:许老师、曾老师,两位好!“广场鸽”、“藏羚羊”、“华南虎”,新闻照片造假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社会舆论的“关键词”。今天的话题,我们就围绕新闻照片的造假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4.
罗以澄 《中国广播》2008,(12):26-31
作为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我欣喜地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系列报道《穿越三北风沙源》(以下简称《风沙源》)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  相似文献   
5.
左小词新作《棘》书写了一个叫“雾云”的村庄里的故事,这一充满诗意的村庄名本身却也暗含云深雾远、虚无缥缈之意,被塑造的八位女性也都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人生经历。即使有着刻板印象和二元对立的天然窠臼,也依然难以不从女性叙事的角度对该作做一番初步考察,但在考察之中,《棘》蕴含的更丰富的内涵也跳将出来。  相似文献   
6.
,不像哲学,也不像神话,通篇在讲故事,很好读。在阅读艰深的学术著作,规范化的学术论文之余,翻看这本书,是一种享受。读完后,又觉得意味深长,平易之中直指文明的幽深之处。翻看这本书,首先碰到了两个问题:谁是士尔先生?有哪“两界”?先说第一个问题。书中交代:第一,士尔先生是一位人类学教授,外出考察时曾失踪多日,梦游奇境。以此为引导,苦心经营十载,成就此书。由此而言,士尔先生是本书的叙述者,是士尔先生在说在写,我们要以此作为理解此书的基础。第二,书中第十一章又讲道:“帝山东南八百里,依山临海,居一凡常人家,男名士,女名尔。”书中又讲道:“士半百之年,一日耕于田间,暴雨突降,天光四起。士感皮肉尽裂,脑髓暴涨,天光穿身。眼前万物不见,唯见数码轮显,细观万数,盖以一、二、三、四、五、六为基,演绎变幻。”这里所讲的数字,就指“一本、二维、三生、四象、五行、六说”,是天光开眼所见之物。我们又由此而确定,士尔是书中的人物,是作为叙述者的士尔先生笔下的士与尔两个人物。士尔所代表的深意还不仅如此。如书中所说,士与尔是凡常人家的夫妇,合而生三娃。六数指“万古而来,大千世界,实乃无生有一,一分二维,二合生三,三衍万物,万物四象,根于五行,行于六说,六说合正,成七归一”。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8,(6):73-82
当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介技术的高歌猛进,与媒介哲学研究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人对媒介技术的使用与反馈成为学术书写的主流叙事,而对人的生命本质与存在方式的追问却被搁置。通常被作为结构功能主义预设的"有机体",在数字时代需要被重新审视,全新媒介环境具有颠覆有机体存在的潜能,进而对关涉有机体的生命政治彰显出巨大的型塑力量,"社会有机体"或彻底沦为理想型概念。本文强调,媒介环境即生命政治。通过对有机体不同向度的诠释,本文发现二者在前提预设、理论阐发、实践勾连、观念指向、现实关怀等诸多方面的共通,为媒介哲学层面的主体追问提供了对话平台,对重新理解媒介、存在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打开了新视野。本文进一步指出,缺乏主体观照的媒介环境学是肤浅的,而忽视媒介环境的生命政治是抽象空洞的。  相似文献   
8.
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一个问题提出以后,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教师需要根据师生对话情况再次进行提问,直到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为止,这就是"追问"。适时恰当的追问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追问却流于形式,问题浅层化。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追问呢?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把握课堂追问的时机,才能使语文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  相似文献   
9.
"目标追问下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就是从目标出发,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一种思维模式.第一,必须弄清问题,找到最容易实现目标的条件.第二,拟定计划,即怎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逐一解决每个简单的问题.这时,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它们的直接联系,我们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最终得出一个求解计划.第三,实现计划:(1)实现求解计划,检验每一个步骤;(2)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骤是正确的?能否证明这一步骤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来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可以让学生透过历史知识发现历史中人与事的逻辑与规律。在《北宋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追问,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分析逻辑,生成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