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3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ydrothermal fluid is essential for transporting metals in the crust and mantle.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Cu isotopes as a tracer of hydrothermal-fluid activity, Cu-isotope fractionation factors between Cl-bearing aqueous fluids and silicate magmas (andesite, dacite, rhyolite dacite, rhyolite and haplogranite) were experimentally calibrated. Fluids containing 1.75–14 wt.% Cl were mixed together with rock powders in Au95Cu5 alloy capsules, which were equilibrated in cold-seal pressure vessels for 5–13 days at 800–850°C and 2 kbar. The elemental and Cu-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recovered aqueous fluid and solid phases were analyzed by (LA-) ICP–MS and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respectively.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id phases are consistently enriched in heavy Cu isotope (65Cu) relative to the coexisting silicates. The Cu-isotope fractionation factor (Δ65CuFLUID-MELT) ranges from 0.08 ± 0.01‰ to 0.69 ± 0.02‰.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isotopic fractionation factors between aqueous fluids and silicates strongly depend on the Cu speciation in the fluids (e.g. CuCl(H2O), CuCl2 and CuCl32−) and silicate melts (CuO1/2), suggesting that the exsolved fluids may have higher δ65Cu than the residual magmas. Our results suggest the elevated δ65Cu values in Cu-enriched rocks could be produced by addition of aqueous fluids exsolved from magmas. Together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Cu isotopes in the brine and vapor phases of porphyry deposits, our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Cu-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2.
对取自贵阳花溪地区改毛剖面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测定,利用所测数据建立相应的演化曲线.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结合地质背景与岩性,着重探讨碳同位素变化的环境原因,并对研究区该时期古环境进行分析解释.研究表明,早三叠世初期,该地区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在Griesbachian早期有一次短暂恢复,而后又进入长期低迷的缺氧环境直到Smithian中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内典中组最底部的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和年波组下段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前者形成于62.5±1.1 Ma,而后者形成于56.4±1.2 Ma,表明林子宗火山活动的起始时间略晚于K/T界限年龄.岩浆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9.0~+0.5和+11.0~+4.8,显示亏损地幔的特征,与同时期冈底斯岩体的岩浆锆石相似,应为同源产物,源自于地幔楔的部分熔融.此外,典中组样品含有石炭纪年龄的捕获锆石,它们的εHf(T)值介于-0.6~-3.2之间,具有中元古代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与附近念青唐古拉岩带花冈岩的捕获锆石相若,暗示拉萨陆块老地壳的混染在岩浆演化中亦扮演了角色.结合区域地质,我们认为在藏南拉萨陆块上的林子宗火山岩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前到碰撞初期新特提斯海洋板块向北俯冲、拆离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富城杂岩体出露于赣东南,与闽西南的红山岩体共同构成富城-红山花岗质杂岩.富城杂岩主要由富城黑云母巨斑粗粒二长花岗岩、粗石坝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和珠长洞含红柱石细粒花岗岩三个单元组成.富城花岗岩含较低的SiO2、Rb、Nb和较高的Al2O3、Ba、Sr、Zr、REE含量,岩石的ACNK>1.10,K2O/Na2O>1.60.粗石坝花岗岩以高SiO2、K2O,低CaO、P2O5和富Al(ACNK=1.13~1.20)为特征;岩石含较高的Rb、Nb和低的Ba、Sr、Zr、REE含量,并具有相对低的K/Rb和δ(Eu)比值.珠长洞含红柱石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于富城花岗岩,除了更高的ACNK值(1.22~1.36)和Rb、Nb含量以及稍低的Sr、Ba、Zr、REE含量.富城单元的^87 Sr/^86 Sr初始比值是0.7135~0.7196,εNd(t)是-9.4~-10.2,Nd模式年龄是1.78Ga到1.84Ga,其中的锆石Hf模式年龄是1.70~1.89Ga,与Nd同位素一致;粗石坝单元具有与之相似的Nd-Hf同位素组成;珠长洞单元的^87 Sr/^86 Sr初始比值更高(0.7214),εNd(t)更低(-16.9),而Nd模式年龄达2.37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城杂岩体的源岩都是由古老物质组成的沉积岩,其中富城和粗石坝单元起源于具晚古元古代模式年龄的基底,而珠长洞单元的源区物质具有早古元古代平均地壳存留年龄.富城杂岩体的各单元之间没有显示一致的变化规律,表明它们不是单一岩浆演化的结果,它们成分的差异主要受源区成分影响.LA-ICPMS的锆石U-Pb定年显示富城黑云母花岗岩形成较早(239±17Ma),而粗石坝和珠长洞花岗岩形成稍晚(231±16 Ma和229±6.8 Ma).它们的形成时代与华南印支期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峰期一致.结合地球化学和岩石组合特征,可以认为富城-红山杂岩形成于同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末次冰盛期(LGM)以来沙样的碎屑锆石原位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并与周围可能源区的岩石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发现浑善达克沙样的U-Pb年龄主要可以分为3组(2.6~2.3 Ga,2.2~1.6 Ga和显生宙100~500 Ma).其中较老的两组和具有负εHf(T)值的显生宙锆石可能来源于华北克拉通北部的燕山褶皱带,而具有正εHf(T)值的显生宙锆石可能来源于中亚造山带东部.现代沙和LGM沙具有相同的锆石U-Pb年龄谱和εHf(T)组成特征.同时,与蒙古中南部和塔里木中部沙样进行对比,发现蒙古中南部沙样主要来源于中亚造山带的显生宙高山,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在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上与浑善达克沙地存在较大的差异,表明西部的大沙漠对东部沙地的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6.
随着核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高校物理实验室承担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教学和科研实验不断增加,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和防护工作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现对物理实验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使用、管理与防护工作,进行了辐射来源及其影响、辐射防护基本概念、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体系、强化辐射安全管理意识、加强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知识理论及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的探讨。期望为高校物理实验室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总结近一、二十年来K/T界线的研究进展和恐龙绝灭的相关假说,认为前人在K/T界线和恐龙灭绝的研究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同时,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对灾变大环境的求证上。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Co、Cr、Ni、Mn、V等这些在界线处变化较大的元素同时也是生物必需微量元素,而另外一些异常元素(如REE、Pb、Sr等)也可能对生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元素的异常变化很可能与恐龙灭绝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还相当缺乏,今后应加强元素的生物机能和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元素在K/T界线附近的演化与恐龙灭绝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矿洞沟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由粗粒正长岩、细粒正长岩和闪长岩组成,其中细粒正长岩和闪长岩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它们侵入到粗粒正长岩中.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粗粒正长岩形成于1879±17 Ma,而细粒正长岩和闪长岩分别侵位于1874±18 Ma和1870±18 Ma,三者在误差内基本相同,因此,矿洞沟岩体的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矿洞沟正长岩和闪长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相对均一的全岩Nd同位素.但粗粒正长岩、中粒正长岩和闪长岩中锆石Hf同位素组成却不均一,分别为εHf(t)=-2.5~+3.0,-1.5~+3.4和-3.5~+2.7,明显高于辽东地区太古代片麻岩演化到古元古代时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来源于太古代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大量地幔物质的加入.野外地质观察、主量元素组成及岩石中锆石具有相同U-Pb年龄却具有不同的Hf同位素等特征表明,矿洞沟正长岩和闪长岩是壳源岩浆和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矿洞沟正长岩体的侵位标志着辽东地区在古元古代时期处于南北地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全球古元古代末期Columbia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宜昌三峡附近崆岭杂岩中混合岩、片麻岩和变沉积岩以及莲沱砂岩进行了锆石U-Pb和Hf-O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深化了我们对扬子陆核生长和再造的认识.在莲沱砂岩中发现了老达3.8 Ga的碎屑锆石,说明扬子陆块可能存在这个年龄的地壳物质;其Hf同位素组成指示初生地壳生长出现在4.0 Ga.崆岭杂岩中混合岩和片麻岩的U-Pb年龄表明,在3.2~3.3 Ga和2.9~3.0 Ga有两期重要的岩浆活动,指示扬子陆核可能于中太古代就开始形成.锆石Hf同位素研究则指示,其原岩至少从3.5 Ga就开始从亏损地幔分异出来.混合岩和变沉积岩中所记录的1.9~2.0 Ga变质事件,是扬子陆核再造并发生克拉通化的主要时期.而广泛分布于扬子陆块周边的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不仅导致了许多太古宙和古元古宙地壳重熔,而且引起了初生地壳的快速再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对华北地块南缘、豫西宜阳穆册TTG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研究.宜阳穆册TTC质片麻岩SiO2含量为59~73%,Al2O3>15%、CaO、MgO、Al2O3、TiO2、Na2O/K2O与SiO2的含量呈负相关,表明在岩浆演化中有镁铁矿物和斜长石的分离,岩浆成分随着分异而富钾.P2O5与SiO2含量呈正相关,反映出磷灰石的分离.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9~23);重稀土相对于轻稀土轻度分异;无明显的Eu异常(Eu*=0.95~1.07).岩石富Rb、Sr、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低Y(13.25~25.27 μg/g)和Yb(1.27~1.98 μg/g);高Sr(507.14~606.85 μg/g)及Sr/Y(34.15~39.97),上述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表明,研究区片麻岩为一套高铝的TTG质岩石.这套片麻岩可能是在角闪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TTG质片麻岩的年龄为2.3 Ga.片麻岩中的锆石大部分具负εHf(t)值(最高达-4.95),揭示其源区可能主要为古老陆壳物质;部分锆石的εHf(t)为正值,说明在其形成过程中有一定比例的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宜阳TTG质片麻岩的Hf同位素数据表明,其两阶段模式年龄主要2.57~3.01 Ga之间,平均值为2.82 Ga,所以说穆册灰色片麻的源区可能存在年龄为2.8 Ga左右(或更老)的地壳物质,说明代表该区基底的太华杂岩形成时代可能为2.8Ga(或更老).虽然华北地块陆壳最主要的增生时代被认为发生在2500 Ma,但宜阳TTG质片麻岩的研究结果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都说明华北地块大陆地壳在古元古代早期仍然存在相当规模的陆壳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