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190篇
科学研究   14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9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WINDOWS终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阐述了Windows终端与传统PC的区别,以及Windows终端的特点、优势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从评估看发展-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评估工作的情况及获得的数据与1995年图书馆自动化工作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与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的明确、设施和条件的改善、队伍建设的加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九五"期间黑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5年的发展建设,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程度显著提高,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小型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本馆自动化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阐述了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封闭到开放、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发展道路, 介绍了发展中小型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211高校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分析了211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在211高校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使用情况中所表现的特点:明显的区域性、国内外系统各占一定比例、汇文系统用户最多,并分析了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数据的备份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实际,以Solaris操作系统和Sybase数据库为例,简要介绍了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备份的重要性,认为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双机热备份方式是比较科学的;相反,则采用磁带或硬盘备份数据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电报局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企业,它的创办对近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甲午战争时期,从朝鲜战场到国内战场,中国电报局承担了大量不可或缺的事务,尤其是电报局通过架设随军电报直接参与战斗,为清军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当然,电报局的作用发挥也受到当时时代社会条件的限制,如清廷财力的匮乏,使得战时电报局的建设颇受影响。此外,战事的不利也使电报局遭受人、财、物三方面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理论与方法,并以一个成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例,说明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工作流程与访问权限的设计以及相关安全措施的设立。  相似文献   
10.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 coordinate and allocate work through the various stages of executing business processes. The benefits of such systems appear pervasive, but no hard data is available that confirms that their implementation improves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part, this is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enterprise-wide initiatives in general.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a longitudinal, multi-case study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kflow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study builds on a novel methodology that combines field work and computer simulations. Through its applic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technology to conduct business processes faster and with less effort could b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Surprisingly, only a fraction of the projects that were followed in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led to a fully oper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a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at all. Even so, in most of the projects where such a system was introduced this resulted in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We present success and fail facto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within organizations, which we inferred from a follow-up analysis. The novel methodolog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thought to be of value to track 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introducing other technologies or organization concepts a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