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2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权运动的兴起、译者地位的提高,使得很多女性译者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得以彰显,从而提高女性译者的地位。实践过程中,女性译者通过对原文的操作进行了隐形与显形的彰显。此举不仅提高了译者地位、很好地配合了女权运动,而且也使翻译具有跨学科性。但其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从而减弱了翻译的忠实性,忽略了读者。  相似文献   
2.
论译者的“隐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译者的“隐身”已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它不仅涉及译者的翻译策略,与译者的地位问题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劳伦斯·韦努蒂对译者的“隐身”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译者“隐身”的根源及其对译者地位的影响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韦努蒂的有关论述加以批判性的分析,对于正确理解译者“隐身”的必然性、合理性与局限性,采取有效策略提高译者的地位,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刘大燕 《海外英语》2011,(2):107-109,116
美国解构主义思想代表劳伦斯·韦努蒂将翻译研究扩展到社会文化的大框架下,考虑其由价值观驱使的本质,由此提出了推崇顺畅易读的归化翻译策略和尊重异质的异化翻译策略,二者有随情况而定的可变性和交互性。该文对韦努蒂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解读,并用其来审视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成语翻译,提出了成语英译汉的三种方法:成语的归化译法、异化译法和归化异化结合法,将成语翻译置于文化研究的宏观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饺学生产生英语学习不能持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主观原因,即重显性不重隐性,包括重单词不重搭配,重实词不重虚词,重语义不重语法,重语言不重文化。解决问题的办法仍应从操作性强的英语语法找答案,应从动词抓起。强调动词词类,有助于将语法由“知识”的概念转变为“技能”的概念,以确保学生学到的是正确、规范的句子,从而乐观自信地持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6.
非洲裔美国男性的性别歧视和野蛮的家庭暴力践踏了非洲裔美国女性的人权和女权,直接导致她们在美国黑人社区的隐形性。瑟莉的个人遭遇是非洲裔美国妇女生存状况的典型体现,她的不屈抗争为黑人女性同胞指出了一条新路:妇女只有在经济上摆脱对男人的依靠,在宗教上不迷信上帝,才能改变自己的苦难命运,最终获得人格和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作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和积极倡导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译学思想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极大。本文首先探讨韦努蒂译学思想中译者的隐身这一概念,接着详述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分析其倡导此翻译策略的目的及采取的具体做法,并将韦努蒂的归/异化翻译与传统的归/异化翻译进行比较;最后分述韦努蒂译学思想的价值与问题。对韦努蒂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翻译理论,以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的“历史性”不可回避,这些不断变化的内涵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不同认识的结果,“意识形态”是人为的精神事件。论文主要论述“意识形态”这个术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从“真假意识形态”、社会人群的等级区分、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物质性从有到无的过程等方面,分析那些通常以“真理”面目出现的“意识形态”背后的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9.
When Ralph Ellison’s Invisible Man was published in 1952, he could not have known the impact his metaphor of invisibility would have on adolescent and YA literature. However, upon closer inspection, the importance and prevalence of his metaphor becomes evident. Authors of adolescent and YA literature routinely use the metaphor as an intertextual shortcut to discuss issues that shape adolescent subjectivity, which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Sapphire’s Push, Virginia Hamilton’s The Planet of Junior Brown, and Robert Cormier’s Fade.
Susan Louise StewartEmail:
  相似文献   
10.
小说《隐身衣》讲述了“我”——一个以组装胆机为生的手艺人在现实境遇下的生存姿态,借助“房子”来影射现实生活的艰难困境,进而以“音乐”为切口掀开隐身背后的知识分子的群体精神面貌。同样也寄托着作者对时代、社会以及知识界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