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规划主体理论是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主要从行政法学角度探讨当前城市规划主体理论及其相关制度存在主体混乱庞杂与"利益相关方"难以介入城市规划决策的困境;反思与重构了和谐城市规划主体制度主要应当调整政府主体的角色定位、城市规划委员会的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 3 0年代 ,由于生活中男性 (胡也频和冯雪峰 )的影响 ,丁玲的男性观发生变化。对瞿秋白有了抛弃感情偏见的重新认识 ,具体体现在她的小说《韦护》中。此后一系列的“革命 +恋爱”小说都是以男性做主角的。在具体写法上 ,丁玲倾向于男性化叙事方式。南京时期 ,她进一步尝试用男性第一人称对男性暴力和男性沉沦生活进行揭露 ,出现了“陈伯祥”这样的“多余人”形象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长期治理的湖北武昌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他所创办的近代实业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他所创办的近代教育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坚强的骨干力量。他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种豆得瓜”,张之洞确实不自觉地充当了辛亥革命酿造师的主角。  相似文献   
4.
I.TheTragediesofShakespeare1.1.AnAnalysisoftherolesinShakespeare’stragediesTake“Hamlet”asexamples:Hamletisaboutanemotionallyscarredyoungmantryingtoavengethemurderofhisfather,theking.TheghostofHamlet'sfatherappearstoHamlet,tellinghimthathewasmurderedbyhisbrother,Claudius,whohasnowbecometheking.ClaudiushasalsomarriedGertrude,theoldking'swidowandHamlet'smother.Hamletisappalledbyhismother'sactionsandbywhattheghosttellshimaboutClaudius'scold-bloodedmurderofhisownbrother.Tobuytimetoplothisr…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厨房》正如其题目一样,文体上无处不展现一种"轻快"。但同时透过这层面纱读者又能感受到作者真实要表达的"沉重"。"轻"与"重"的共存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与言行传达给读者的。此文从作品开篇与结尾处主人公的心理、主人公的出场设定、主人公成为孤儿初的行为以及主人公回归现实方式尝试着讨论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否定《点绛唇》 (蹴罢秋千 )一词为李清照所作的 ,前人成说逐一加以辩驳 ,认为还是暂将此词定为李清照作为妥 ,同时从词史发展的实际和古人对李词的解读出发 ,对学界将词中抒情主人公等同于词作者本人的倾向提出质疑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词作解读的一般原则 ,认为“模糊性”的解读方法更符合文学鉴赏、文学接受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诗歌(尤其是他的隐晦诗)的难解性常常源于诗句中施动者及句法的不确定性。以诗歌说话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为着眼点,本文通过详细解读李商隐的部分诗歌,旨在发现这些诗歌中的确定与不确定因素,以及这种不确定性是如何使对这些诗歌进行多种阐释成为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使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从诗歌主旨内涵、诗歌抒情主体和诗歌艺术三个大的方面考察了《卷耳》漫长的接受史,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代评论家关注的重点都有所转移。从最初阐发温柔敦厚的诗教到最终还原诗歌的本来面貌,并对诗歌本体进行深入、细致和全方位的考察,这其中不仅反映了时代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更可见出诗歌批评理论的逐渐发展和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