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农 《寻根》2009,(1):88-90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傅》一文中幽默地写到他“最初的先生”——绍兴长庆寺住持龙师父其人,说他平时很和气,也不念经,只有到了“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才是“庄严透顶”的。  相似文献   
2.
傅功振  樊列武 《寻根》2008,(2):39-41
中元节”作为我国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盂兰盆节”或“鬼节”,俗称“七月半”。其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其时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其发源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此时祭天;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此时祭水;而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传说这天地官下降,  相似文献   
3.
七月十五汤和节是为纪念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汤和(1326-1395),而流传于温州地区的最具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在民间,人们把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华夏三大“冥阴节”。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时间在农历三月,西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本为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它是农业活动节气的一个标志:《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相似文献   
5.
王亚敏 《大观周刊》2010,(48):147-147
牛津英语7A第三单元reading是一节关于美国万圣节前夜的文章.这篇文章以信件方式用孩子的口吻向笔友介绍美国万圣节前夜孩子们的活动,初步向初中生展现了一节生动的美国的"鬼节"--万圣节.那么,为什么这个在中国看起来是很严肃甚至有点谈"鬼"色变的鬼节,在外国(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却是所有节日中一个最受孩子欢迎的节日呢?本文通过展示万圣节和中元节的传说与文化习俗,进而阐明由万圣节所反映出来的中美文化习俗差异.  相似文献   
6.
闽文化是以中原移民为基础,以传承中原文化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族群文化。它所保存并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元节的习俗就是其中之一。闽人早期多由河南固始迁入,固始在春秋战国时代为楚地,保存楚文化的习俗,其后相关习俗随固始移民的南迁而传入闽地。近年来,在出土文献中发现大批有关楚人祭祀内容的竹简,这里着重介绍在几座楚墓竹简中记载的人鬼的祭祀状况,让我们从中了解战国时代楚人与中元节的文化传承相关联的祭祀内容。通过研究,将使我们更好地知晓今日闽地民间习俗与古代之间的接续关系。中元节的习俗,即使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古至今也已流传1 500年之久,它融民间祭祀与佛、道两教文化于一体,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延续,并为民众所广泛重视,这种全民共同参与的习俗节日,作为文化遗产理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中元节也即"鬼节"的基本描述,并进一步对中元节在南方民族地区盛行的原因,中元节与壮族祖先崇拜以及中元节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发现传统节日习俗中值得推崇、传承和发展的优秀成分,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耿红  谭正伟 《科教文汇》2007,(9Z):181-181,184
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中元节也即“鬼节”的基本描述,并进一步对中元节在南方民族地区盛行的原因,中元节与壮族祖先崇拜以及中元节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发现传统节日习俗中值得推崇、传承和发展的优秀成分,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元节考述     
中元节这个古老节俗,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先前到魏晋南北朝,从唐宋到明清,各地产生了不少关于中元节的氏风、民俗和传说,这些古老的风俗与传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旅游活动     
《上海文化年鉴》2005,(1):325-326
“兰盆盛会”点亮七宝古镇中元节中元节“兰盆盛会”;上海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上海高校成为“科普游”新景点;豫园首创老年旅游票拍卖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