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水县千余座的鲴人石棺椁墓葬文化,堪称贵州第一。今贵州黔北的夜郎系民族的远古先人是不狼山(濮郎山)人。其中的一支鲴人,进入四川,跟纵目的蜀人(蚕丛氏)文化融合,友好相处,被称为“髯人”或“雾鲳”。另一支鳕人在习水河流域,建立了鲳国。故鳕人跟髦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石室文化。《百家姓考略》“雾鳕”部族“皆巴蜀之民也”。鲳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3324年。鳕人石棺椁墓葬品类齐全,时代序列完整,数量很多,共分崖石棺和石棺椁两类。《酉阳直隶州志》的记载。猪婆龙抢宝的两边为对称的两尾鳕鱼是鲴部民族典型的图腾崇拜,因而是鳕国的国徽。习水的仓头坝应该是鲴国的首府。日本弥生时代的石棺椁和石瓮是夜郎鲳国石棺椁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2.
草原石人     
肖武 《当代职校生》2008,(12):34-34
他们散居在巴音布鲁克、巩乃斯等草原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地区。在那些茔墓、石棺墓或石堆墓前,面朝东方手握佩剑、镰刀、斧头或牛角杯,孤独而坚定地守候,一站就是几千年!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以探讨春秋至两汉时期复杂的人群与文化面貌为切入点,具体阐释了岷江上游因独特的通道与走廊特点而表现出来的“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武夷山九曲溪水中的微量元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灵  张玉 《三明学院学报》2006,23(4):452-455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武夷山九曲溪水样中的Cu、Zn、Cd、Pb、Cr五种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九曲溪水样中微量元素从发源地到中游景区中心,再到下游(公馆村),水质指标由小变大,再变小,在星村和武夷宫出现两次峰值。微量元素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活动对武夷山水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的二级台地是由物堆成的,考古发掘再一次证明,茂县营盘山这座“人类远古的家园”,可能有多达6万座的石棺墓,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最迟在3500年前,岷江上游就人丁兴旺,一派繁荣。而在距营盘山50多公里的杂谷脑河下游,大约西汉中晚期,或许是同一支被称为窑人、戈人、葛人、戈基人或戈基阿补的“石棺葬民族”,创造了另一种墓葬化,他们在坚硬的岩石上凿造的一种方口巨洞,当地人叫“窑人洞”,史学界则称为“崖墓”。  相似文献   
6.
九曲溪竹筏漂流是武夷山最精华旅游项目之一。为提高九曲溪漂流的游客满意度,研究选取12项主要指标进行游客抽样调查,运用IPA分析法与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明确了武夷山竹筏漂流满意度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癸巳(蛇年)正月初一(2013.2.10),山东省邮政公司在全省17个城市的邮政中心局设专柜,以及6个县邮政局分别启用"癸巳年春节"(GUI—SI YEAR)拜年纪念邮戳,戳图各由蛇图和"蛇"或"巳"字组成。  相似文献   
8.
四川北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是四川省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首次发现石棺葬是在民国初年。随着石棺葬不断出土,学者对其关注度也不断增加。关于石棺葬的族属,学者多有讨论,但目前仍无定论,有羌人、戈人、冉骁夷等说法。本文试从地理分布范围、石棺葬出土资料、文化特征以及羌族传说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石棺葬人群与汉代冉骁夷、唐代嘉良夷以及先秦以来戈人的关系,以窥探其族属族源。  相似文献   
9.
10.
武夷山寻古     
李玉洁 《寻根》2005,(2):131-135
11月,已经是深秋天气。在我国的北方,那凛冽的西北风早已吹落了树上的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树枝抗拒着清冷。而在闽北的武夷山却仍然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碧绿。这天,我随一个旅游团队来到这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在这里,我陶醉在武夷山那仙境般的青山绿水之中,而武夷山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震人心弦,禁不住的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