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1篇
教育   403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方卫视的<相约星期六>呱呱坠地之时,正是国内速配节目风起云涌之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内各电视台先后开过三十多档婚恋节目,有那么一两年,只要在周末黄金时段打开电视,几乎在每一个频道都可以找到同类节目的影子,如辽宁卫视的<一见倾心>、陕西卫视的<好男好女>、北京卫视的<今晚我们相识>、河南卫视的<谁让我心动>、四川卫视的<特别心动>,还有山东齐鲁台的<今日有约>等等.  相似文献   
2.
爱情和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电视关心的主题。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次把婚恋节目搬上了荧屏,各国的电视人对婚恋节目进行过不同的探索,演绎出不同的节目形态。现在世界各国婚恋节目的形态多达数百种。  相似文献   
3.
人们知道陈赓救过蒋介石,帮助胡志明取得奠边府大捷,一生战功赫赫。战火间隙,他还成全过多少人的姻缘?请细读《彭德怀婚恋悲欢》。  相似文献   
4.
民国前期,随着社会学的传入,民意调查开始在中国社会兴盛,1921年陈鹤琴的民意调查实为中国迄今可见的首次民意调查.1921年江浙地区男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解和认识当时的婚恋观念,对研究婚姻史、校园文化史乃至教育史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器物类意象表达诗人的婚恋情感,是南朝乐府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以诗言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比兴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源远流长.本文即选择“香炉”、“团扇”等器物类意象进行研究,剖析南朝乐府诗中的婚恋象征.  相似文献   
6.
在《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对中国妇女的婚恋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她描述了封建社会末期、军阀混战时期以及现代中国初建时期女性的不同婚恋模式,包括传统型、传统与现代并存型以及现代自主型,并由此揭示了中国女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命运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广泛,主题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社会面貌。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的历史痕迹。文章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深度融合大环境下,各种媒介已呈现出功能交叉融合的现象,这使得受众收看综艺节目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再是仅仅通过电视单向收看综艺节目,各种媒介和平台都为综艺节目拓展了新的传播渠道,为国内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内容制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案。“互联网”背景下所产生的变化,对于国内的婚恋观察类真人秀市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国内综艺节目同质化严重、原创度低、广告植入过多、刻意制造噱头等共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诗经》婚恋诗中的名物,并结合诗文本的解读,可以考察出先秦时期的嫁娶时间(即婚时)并不固定,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习俗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四川古蔺县苗族乡的苗族群体进行田野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各种方式,从个人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范围、婚恋财务、婚姻家庭关系认知、亲子教育与政策、受传统与家庭影响、现代文明、经济生活影响八个方面调查了目前苗族男女婚恋观的真实情况。不难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古简县苗族男女群体的婚恋观发生了较大变化,民族特色渐趋淡化;进而分析了变化原因,认为这些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汉族文化影响、现代文明冲击、环境变化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