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27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海外书情     
《对外大传播》2016,(9):80-80
本书作者莫大伟(David Moser)是一名美国汉学家,先后在中科院当过翻译,在北外当过教授,曾担任中央电台《希望英语》节目的主持、翻译、配音兼顾问,是首都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习项目的负责人。这样一位中国通曾感叹道:汉语太难学,严重妨碍了中国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自18世纪末开始译介中国通俗文学作品,迄今已逾二百年。老一代汉学家如В.П.瓦西里耶夫、B.M.阿列克谢耶夫在介绍和研究中国俗文学与民间文化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当代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司格林、华克生和郭黎贞等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杰出的成果。对中国俗文学与其他民族俗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的相互影响研究,是前苏联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俄罗斯。俄罗斯中国俗文学研究具有材料特殊、视野开阔、角度新颖、观点创新的特点和长处,但也存在着用源于西方的一般文艺学、美学理论生硬诠释中国文化和后继乏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1986年,在上海金山举办一场国际汉学会议。英国著名汉学家詹纳森对我说:“我不能翻译你的作品。因为你的语言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很深,那种气氛和内涵外国人是无法传递的。”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难以置信。接着他随口举一些句子做比较,来证明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由得我不信。我开始给自己验血,做文化脉络的DNA鉴定。  相似文献   
5.
1986年,在上海金山举办一场国际汉学会议。英国著名汉学家詹纳森对我说:我不能翻译你的作品。因为你的语言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很深,那种气氛和内涵外国人是无法传递的。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难以置信。接着他随口举一些句子做比较,来证明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由得我不信。我开始给自己验血,做文化脉络的DNA鉴定。  相似文献   
6.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跨文化研究旨在遵循通过"异域"、反观自身的学术路径,力反在一切文化中寻找相同结论的普遍主义思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立足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注重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强调以文为本,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探索,力图实现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结合。他力避欧洲中心主义,试图以世界性眼光考量中国作家作品,这对于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颇具有警示意义。只有弄清顾彬这种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具体内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与顾彬保持平等而宽容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人民画报社、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当代中国与世界:中印智库云论坛"举行。本次云论坛的主题为"携手促进中印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中国驻孟买总领事唐国才、"新南亚论坛"创始人苏廷德拉·库尔卡尼围绕主题致辞。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印度著名汉学家狄伯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陈利君,印度全球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普拉松·夏尔玛,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马加力,印度《自由新闻报》顾问编辑巴斯卡,中国南亚学会原会长、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士海等中外专家参加研讨交流。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3~4日,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17个国家的21位知名汉学家同15位中国当代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围绕“文化交流:碰撞与交融,共性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品译介”“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现状与发展”等议题深入研讨,揭示海外汉学现状,发掘汉学研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座谈会取得了丰硕务实的成果。 本刊以此为契机,撷取与会中外学者之简历及精彩发言片段形成小像,以期管窥今日国际汉学家之群体形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十七、十八世纪,是欧洲社会大转型、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中国文化的西传以及由此兴起的早期汉学,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这场思想变革。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1月至1989年12月,我在列宁格勒大学进修一年,其间有幸认识了东方系汉语教研室主任叶-亚.谢列布里雅科夫教授。跟他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终生难忘。教授身材高大,两鬓斑白,面容和蔼慈祥。谈起中国古典诗歌,他用汉语朗诵:“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对中国诗人陆游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谈到文学翻译,他说:“我知道,中国翻译了很多俄罗斯和前苏联作家的作品,你们学俄语的人多,翻译的作品也多,像一条大河。我们学习汉语的人少,翻译的作品相对较少,像一条小溪,值得庆幸的是,这条小溪一直没有断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