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3篇
教育   40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提倡以声论诗.让"声"从各种诗论、诗法中冉冉升腾,突出再现.如许诗论坚持了前人构建的纯诗学批评;确定和弘扬了古典诗歌形式主义诗论;为诗歌"音乐美"特性的再发现作出了独到的艺术贡献,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勇气.  相似文献   
2.
对“九叶诗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理论界重视,它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80年代至今的“九叶诗派”研究进行了理论梳理,认为这一研究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史实性问题的描述考证到文学本体层面的深入探讨,最后是诗论、理论体系的评价的渐趋深入的过程。并试图从现代主义和语言维度这两个重要方面对九叶诗派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夏吟 《文教资料》2011,(11):4-5
"诗言志"长时间、全方位、多角度影响了我国古代诗论,本文从"诗言志"的内涵出发,展开"诗言志"对我国诗论深远影响的论述,说明"诗言志"是我国诗论对诗的本质、创作方法、风格、社会伦理色彩探索的逻辑起点,成为我国诗论的经典性线索,也为我国诗论发展带来了开放性空间。  相似文献   
4.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总论、分类论、重章叠论的形式,显现着孔子的诗学理论。其论在儒家大文化背景下,注重诗的内在涵义,注重诗篇的整体建构。汉代诗学虽日传其衣钵,却背离孔子诗论之旨,以经学家法来训诂释义,将诗变成穿凿附会的道德说教。朱子诗学虽有依其旧说之嫌,但辨识否定,与孔子论诗不期而合。遇合之中,在文本体味、创作群体、天性人欲、赋比义释说、意象审美上变动增益,多所创见,凸现朱子诗学改造儒家思想并将其推向高峰——理学体系渐趋形成的文化传承的深厚张力。  相似文献   
5.
清代诗论家论明代前后七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论是我国古代诗论的总结。由于清政府的高压政策,文网之祸迭起,所以诗论家多持守旧的看法。又由于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所以清人在总结前人诗美时,既不囿于前人之见,有创新之处;但也有墨守传统诗教,而不越雷池一步的地方,始终未能突破封闭体系。从评诗内容看,清初严格,后期宽松,脱离不了“经世”的轨道。从评诗的艺术性看,清初粗略,后期精细,触及到了诗的特质。他们指不出未来诗歌的方向,启后不力。而他们着力于总结前人积累的艺术经验,可谓承前有功。若从他们对明代前后七子的态度,就可见一斑。清初诗家多承七子。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是古代文论的名篇力作,其中蕴含着他的审美思想.他提出的"即目"所见"等美学范畴和"陈诗展义,长歌骋情"等美学命题对古代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序文形式与内容两方面 ,辨说《诗品下·序》疑难问题。其中 ,专节辨明有关诗歌创作的自然声律理论 ,贯通古今作出综合考察与探索 ,有助于古文论的现代“转化”与钟嵘诗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9.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则偏重于站在政治的立场 ,从诗反映社会政治和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角度来揭示诗义 ,其基本方法是以“美刺”说诗 ,以期发挥《诗》的政教作用。比较传世文献与上博楚竹书《诗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 ,楚竹书《诗论》的立场和方法与孔子较为一致 ,竹书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词是从唐代的民间歌唱的歌词孕育发展而来, 开始大都是表现歌场舞榭的生活, 多用秦楼楚馆的俚俗之词。当它经过文人的逐渐改造, 审美情趣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诗的深刻影响, 它的审美趣味也因此发生了的重要的改变; 另一方面它力图彰显词的自身审美特性。总的说来词的审美嬗变表现在两个方面: 审美格调, 脱艳入清; 审美创作, 由比兴到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