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动物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蚌壳摆砌的龙虎墓,墓主头  相似文献   
2.
仰韶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仰韶文化类型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特别是关于半坡和庙底沟两类型相对年代和性质的问题,一直都是讨论的热点,几经曲折反复。笔者拟就这一问题的研究概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北京档案》2007,(6):F0002-F0002
佐特陶瓷艺术中心创立于2000年,是以陶瓷文化为背景、以展示中国陶瓷文化为宗旨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可以了解到  相似文献   
4.
尹健梅 《寻根》2007,(3):56-58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手制陶。它用红、黑、白三色绘饰,纹饰形象简洁、美观质朴,是制陶工艺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族。彩陶分布地区广泛,延续时间很长,其中以黄河上游仰韶文化的器物类型最为丰富。此外,甘肃、青海的马厂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辽宁的红山文化以及东部沿海的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也都有彩陶。  相似文献   
5.
高润民 《收藏界》2015,(1):38-46
人类第一件陶器诞生在何处?又是怎样产生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日本发现了公元前13000年左右的陶器,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了公元前11000年左右的陶器,那么,中国的第一件陶器又是产生于何时呢?20世纪初,瑞典学者安特生(图1)主持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图2),不仅翻开了中国考古学史的第一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华龙"的渊源问题,过去一个时期,特别在红山文化"玉龙"发现后,曾引起学界一阵子热烈的讨论,以考古和古文字学界朋友为多,但仍没有得到科学的结论和较为一致的看法。我在读了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在黄河中游典型仰韶文化发展的2000年间,有18处遗址出土约224件玉器。典型仰韶文化包含着一脉相承的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及西王村类型三个发展阶段。距今约5900~6200年前,何家湾遗址发现中国境内最早的硬玉质生产工具。典型仰韶文化玉器流行三种造型,按照其出现的时间,包括穿孔坠形玉器,工具形有刃类玉器,及环、璜一类弧形玉器。豫北冀南地区从前仰韶时代至仰韶时代没有发现玉器,下王岗类型玉器以坠形器为主,大地湾陇东类型玉器以工具形玉器为主,大河村类型玉器以弧形器为主。  相似文献   
8.
崔兴众 《收藏》2014,(21):86-90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地下的玉器遗存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时期。玉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装饰玉、礼玉、葬玉、器具等门类。西安博物院的玉器专题陈列,以“天地之灵”为主题,展示西安出土的各时代玉器精品。西安博物院藏有两件史前时期玉璧,一件是2002年在雁塔区鱼化寨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玉璧(图1),该璧较小,从单面钻孔,素面无纹,表面抛光,磨制精致。另一件是1983年在西安征集的龙山文化时期玉璧(图  相似文献   
9.
彩陶     
考古学家李学勤说:“原始艺术常有复杂深邃的思想涵义,彩陶自不例外,只是由于年代古远,难以为现代人所理解而已。”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不少学孜孜不倦地探索,不断深化地研究,试图破解彩陶纹饰之谜。  相似文献   
10.
中原地区在史前仰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日趋剧烈、等级差别日趋扩大。在仰韶文化早期形成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的内向凝聚式聚落布局,在其晚期则出现以大型房址为中心,或以大型房址群为中轴线的聚落布局,并自中期开始形成了由大型中心聚落、中型聚落、小型聚落组成的分层聚落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和城市。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与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说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趋增多并占据统治地位;“灰坑葬”说明非自由民(奴隶)的存在。体现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图,以及表现“贵族的感情”的遗迹、遗物,则是父权与君主(世袭酋长)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种种迹象表明,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中期则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从简单的平等社会步入了复杂的分层社会。综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提出了认定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学标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