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8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大芬村,到处可见各种招牌广告:“画风景”,“画人物”,有的甚至直接写明“专画凡高,莫奈”,“台湾风光”或“长城风光”。村里有单干户,也有夫妻合画的,还有一个师傅带几个学徒一起干的,整个村里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2.
克东 《中国集邮》2001,(6):10-10
打开“革”美术史,回顾那些久违的作品,过来人会联想到那段扭曲的历史。但以今天的眼光看,它蕴藏的史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后人可以否定历史的某段,但却不能割断历史。“革”美术作为那个时代特有的艺术,自然在“国家的名片”——邮票上得到反映。考证那一时期邮票的原图,是新中国邮票、特别是“革”邮票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克东 《中国集邮》2001,(8):14-15
1967年10月1日,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幅油画就是《毛主席去安源》。随后,各地报刊均刊载此画,还印制成各式各样的印刷品发行,印量高达9亿多张:1968年8月1日,发行了文12(毛主席去安源》邮票,由孙传哲、万维生、李大玮设计,票幅40&;#215;60mm,影写版印刷,印量5000万枚。此票发行后,为了不因油墨过重而玷污画像,保持画面完美,邮电部曾发出“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的紧急通知。后来在周总理的干预下才予以改正,可谓中外邮政史上的奇闻。  相似文献   
4.
陈振漉 《收藏》2006,(9):126-129
书画的真伪之争自古就有,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等文献中部有关于书画鉴定的记载,可见作假历来就有。鉴定史上见诸文献记载的,例如唐太宗时内官收藏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民问所藏二王作品都被地方官员搜刮来献到皇宫内府去,但十有八九是假的,所以唐太宗才要虞世南、褚遂良去作鉴定。民国时甚至还有专业作伪的,如20世纪30年代旧上海有一个叫谭敬的人,居然有一条龙的专业配套作伪,他专门找人模仿印章、题款等等,这些仿手都是他养的,他做张大千的画就是地道的张大干画,做齐白石的画就是地道的齐白石画。  相似文献   
5.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代画坛巨匠达.芬奇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名画——《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并非绝世美女,但她的微笑里却流露出不经意的美丽。画面背景的山水幽深苍茫,人物姿态优雅高贵,笑容神秘微妙。可以  相似文献   
6.
吕苹 《幼儿教育》2003,(1):11-11
名画欣赏教学是幼儿艺术欣赏教育的新形式,对它的探索与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里主要对教学素材的选择问题作一些探讨和反思。一、选材应与儿童生活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才能发挥其效能。当今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其课程的生成就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兴趣、探索、谈话和争论等。因此,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应坚持浅显性、生活性的原则,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有人曾以西方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的现代绘画作品为主要欣赏内容,做过名画欣赏教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幼儿的审美体验能力和想像力的发  相似文献   
7.
我的外祖父是芝加哥一位名的古董商,有些珍贵的藏品甚至在美国最大的博物馆里都找不到。但世事变迁,到我母亲这一代,家境已经急剧衰落,母亲嫁给我父亲时,口袋里只有50美元,另外还随身携带着一个上了锁的小小的红木箱子。我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傍晚坐在那架老跑调的脚踏风琴前.听母亲一边弹奏忧伤的民歌一边讲外祖父那些早已不存在的古董后面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作文版)》2011,(9):F0004-F0004
[赏析] 让·巴普蒂斯特·格瑞兹(1725—1805)的艺术活动处于法国封建君主制度走向腐化堕落和启蒙思想兴起的时代。他的肖像画具有用色细腻的古典画风。在《被宠坏的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风俗画特色。画家的原意是要告诉父母们不要娇惯孩子。但画面上带给我们的是温馨的家庭氛围。,身着农装的美丽少妇满怀爱心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脸上露出亲切的微笑和宽容。画家以写实的手法地描绘了室内的环境和杂物,小狗的形象生动有趣。当时的所谓训诲画,一般部以某个故事情节来表现,而格瑞兹没有这样做。他采用的是家庭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寓意。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72):155-156
名画欣赏能把幼儿潜在的创造性调动起来,使名画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引入名画欣赏,不仅响应了当下学前教育创新改革的要求,也有助于开拓幼儿的艺术视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增强幼儿的幻想能力、联想能力,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利用名画更能唤起孩子童心世界的美。  相似文献   
10.
唐跃 《科教文汇》2020,(12):I0004-I0005
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最早提出“书画同源”的说法,涉及书法与绘画的密切联系。但是,唐代画家并没有把张彦远的认识付诸实践,他们的姓名落款完全没有介入画面,通常都是隐藏在石隙、树根等不显眼的地方。更有一些书法功力不上台面的画家,干脆把落款题写在画的背面。到了宋代,苏轼评价王维艺术创作时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阐释诗歌与绘画可以互渗互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