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1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对龙这种虚幻的灵异动物的崇拜 ,在中国源远流长。汉民族很早就有所谓的”四灵”信仰。《礼记·礼运》记载 :“何谓四灵 ,麟、凤、龟、龙 ,谓之四灵 ,”据考证 ,这四种动物很可能是原始社会几个主要部族的图腾 ,图腾制度衰弱之后 ,它们就变成了人们畜养动物时的保护神。西汉时代 ,五行学说盛起 ,四灵信仰与之结合 ,四灵也就变成了镇守天地四方的神兽 ,称为 :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 (也有作“西方麒麟”的 )、北方玄武 (在龟的基础上加上了蛇的形象 ) ,四方神兽的观念后来被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吸收改造 ,在民间影响很大。民间龙崇拜…  相似文献   
2.
传世本《缁衣》作为戴圣辑《礼记》中的一篇,其成篇年代、作者及其后的传授情况历来不详。上世纪90年代湖北出土了一批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回购了一批楚简,这两批文献中都有《缁衣》篇,证明其成篇年代不晚于战国。传世本、郭店简本、上博简本三者互证,使我们可以对《礼记·缁衣》作一番追本溯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习》2006,(9):1-1
在中国古代,尊敬老师是最基本的礼节。学生第一次与老师见面时,要向老师跪拜,平常见面时向老师行揖,后来发展为向老师鞠躬。据《礼记》记载,当学生在路上遇到老师时,要快步迎上前去,恭敬地站在老师的面前。如果老师和自己说话时,要及时回答,不能停顿的时间太  相似文献   
4.
:《周礼》与《礼记》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旨在尊老的养老礼、乡饮酒礼、射礼 ,也记载了政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解决老人们日常生活困难的诸多政策。西周的尊老养老礼仪与制度是中华民族尊老养老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韩囡 《文教资料》2011,(36):44-45
郑玄《礼记注》与《毛诗笺》中的诗说多有不同之处。《注》、《笺》诗说矛盾的原因有注《礼》时随文释义、笺《诗》时注入礼义、过分尊崇《诗序》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继高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F0003-F0003
历代有识之士皆重视民俗(风俗)文化的研究和改良。我国古老的典籍《礼记》中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教诲;《汉书·艺文志》提出“观世风,知得失,自考正也”。“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杜甫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苏轼强调:“人之寿天在之气,国之长短在风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刘文华 《历史档案》2020,(1):F0002-F0002
丝纶也称“纶音”,专指帝王诏旨,源于《礼记·缁衣》所言“王言曰丝,其出如纶”。清代“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该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为一册,曰丝纶簿”,即每日发交六科处理的题奏本章,由内阁满、汉票签处值班中书摘录事由,详细记录所奉圣旨(即批红),形成丝纶簿档册。  相似文献   
8.
康熙年间,高安朱轼所刊《大戴礼记》是清代《大戴礼记》的最早刻本,也是被研治者长期忽略的本子。该本是依据南宋韩元吉刻本《大戴礼记》校刊而成,后人谓其出自明代袁氏本抑或程氏本,都无显据,只是推测而已。高安本《大戴礼记》经朱轼校勘并施以句读,因而自成一系,被后世研究《大戴礼记》者,如戴震、孔广森等人所广泛参考,具有重要的版本与校勘价值,实开清代校勘《大戴礼记》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龙作为人把握世界过程中想象出的一个特定客体,在不同时代不同诠释者的理解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礼记》中龙的内涵比较集中,多体现在君主出行及殡葬的应用上;《庄子》中龙的形象相对丰富,既有自然界的游龙、水中的蛟龙等,也体现在人的体态及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从《礼记》对仪礼的阐释中可以看到,儒家的审美情趣与其“中和”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既重视外表的“文饰”,也提倡内在的“质朴”。这有助于修正传统观念认为儒家尚绚丽华美、道家尚朴素自然的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