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脚部的健康与否代表着人体健康与否,“养树护根,养人护脚”,脚上有与中枢神经紧密相连的无数神经末梢,养好脚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对脚部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早期教育》2006,(10):I0002-I0002
日本原田硕三教授对幼儿的脚经过连续30年的测量和观察后认为,儿童脚的发育比过去大约延迟了6年。新生儿的脚趾是张开的,到了3岁便五趾收拢形成倒“台”字形。而现代幼儿的足发育有些不正常,脚更接近长方形。这种脚易使身体重心由足弓移向足跟,因而发生姿势不良,成为成年后腰痛的原因之一。此外,现代儿童的拇趾外翻发生率增加。拇趾前翘不能接触地面容易发生浮趾,或出现内移、外移。据这位专家的研究和测量,过去6岁左右就能完成的足弓及脚底韧带发育,而现在12岁时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3.
邓水根 《中华武术》2002,(12):37-37
擒敌术中的实战对抗是训练者双方身体接触的训练,踢、打、摔等技术在对抗中使用频率极高,其中所有的攻击都要靠脚的移动来完成,近乎50%的脚法进攻都是用脚背实施攻击的,而对手对脚的进攻又多是用脚来阻截和防守的。因此脚在实战对抗中十分重要,它既是进攻的有力武器,又是对手击打的重要目标。所以,脚部损伤在对抗中是常有的事。  相似文献   
4.
脚踝之痛     
不管他或她是否打篮球,我希望他(她)能有比我更健康的踝部,拥有比我妻子更健康的膝部。——女儿降生前,姚明接受福克斯电台采访时许下的心愿  相似文献   
5.
陈永辉 《精武》2004,(12):16-17
2004年第八期《精武》刊登了《厦门铁腿"踢"破吉尼斯记录》一文后,应读者的要求,本文详细介绍铁腿功的具体练法。铁腿功练法包括桩功、罗汉四式、小腿排打、脚部排打、结束放松。这是笔者从1986年开始练习,经过近二十年的训练、摸索、教学、总结而出的。此  相似文献   
6.
护脚养生     
《今日科苑》2006,(2):47-47
人们都知道爱护自己的面孔和双手,因为它们要“抛头露面”, 故倍加修饰和保养。人们也知道保护自己的内脏器官,因为它们是身体的中枢。人们更知道,头脑很重要,不能受伤,因为它是人体的司令部、指挥机关。无论它们当中的哪一部分出现故障,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对于人体最底层的脚部,因距内脏、头脑甚远, 故一般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7.
《金秋科苑》2013,(7):120-122
古人认为,人有四根,“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气之根;耳根,神机之根;脚根,精气之根”。说明鼻、耳、乳仅是人体精气的三个凝聚点,而脚跟才是精气的总集点。 脚位于人体位置的最低处,承载着全身的重量,步履轻快,精神充沛,是人体气足神旺的表现,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百倍的感觉。而当人感到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脚发沉无力。可见脚的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状况。民间有句俗语,叫做“人老脚先老”。当你为家庭、为事业日夜奔波,渐渐发现上楼不再轻松自在,长路步行脚软腿酸时,衰老随着精、神、气的减少而逐渐逼近。脚部保健则是延缓衰老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毽球的起球技术是毽球比赛中重要的控球手段,如何使队员更好地掌握起球技术?本文针对毽球的技术特点,提出了脚部基本的三种起球技术和训练方法,通过长期实践证明,以下阐述的练习方法有利于队员更快、更好地掌握毽球的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跑速,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有些教练员和身体训练专家,利用特殊的阻力器来提高运动员的跑速,例如,在运动员髋部和肩部附背带,拖橡胶轮胎或其它重物等,当运动员向前跑时产生阻力,阻力大小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训练任务进行调整,以提高加速度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革新》2009,(11):27-27
伦敦设计师朱利安·海克斯设计了一双名为魔吉拖(Mojito,原意是施展魔法)的鞋子。设计者称,人的脚部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强健的支撑结构,鞋底的形状实际只是脚底弧度的翻版。如果鞋子设计想在以往便鞋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或许能带来新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