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虎符小史     
陈根远 《收藏》2006,(8):118-121
概说 虎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示信任证,为国家或地方官府颁授,是中央进行任用官司吏、征调军队和传达命令的重要信物。符主要有虎符和渔符两种。唐宋时尚见个别龟符、牛符、麟符等。符,《说文》所谓“分而相合”者也。完事的各个地方由两半组成,一半在中央,另一关在地方将领和官员处。进行欲发兵,乃遣进行之半符与将领之半符相合,将领方可按指令调动兵马。虎符创用于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窃虎符救赵的故事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2.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总揽一切军政大权,阳陵虎符就是一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虎符"一词,当下各类中国古代史的考试中也多有提及它。但是,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古代的虎符,有不少误解。本文对中国古代虎符制度的内容、实施、沿革、实质等作了一些探讨,希望能以此纠正一些误解并引发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虎符"是古代战争中调兵的凭证,在不断地考古发掘中就有考古实物出土,在古文献记载中也看到了特殊情况下虎符的使用情况,由此看到虎符是君权和军权的重要体现,在先秦时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将铜制兵符刻成虎形,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专符专用,一地一符,不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发兵。在古代“虎符”也成为了统治阶级巩固帝王皇权地位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6.
魏华 《收藏界》2010,(12):144-145
虎是百兽之王。虎自古就因其外形威猛、色泽斑斓、迅疾如风、勇猛无敌,有王者之风而备受国人推崇喜爱。最勇猛的军队称之为"虎贲军",调动军队的节符制成虎形,称之为"虎符"。老虎不但受到皇室军队的敬重,更得到民间百姓的喜爱,人们精心制作虎头鞋、虎头帽、虎头馍、虎头饼、老虎剪纸等各类代表老虎的物品,并赋予它们各种吉祥美好的寓意,在不同场合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7.
秦国君王牢握军权,用兵制度严格,已知的杜虎符和新郪虎符,是驻扎地方军事长官的被动发兵之符。那么,军官有自主的用兵权力吗?新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虎符铭文:"旨,五甲,毋之会,行。"意为君王的命令,动用士兵五人不要会合(君王的)虎符,即可行动。授予军官一伍兵权,从中不难看到秦君王对军队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中国军方向奥巴马赠送了“金玉虎符”与书画作品集《将星璀璨》等礼物。 你知道“虎符”是什么吗?  相似文献   
9.
秦国君王牢握军权,用兵制度严格,已知的杜虎符和新郪虎符,是驻扎地方军事长官的被动发兵之符。那么,军官有自主的用兵权力吗?新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虎符铭文:“旨,五甲,毋之会,行。”意为君王的命令,动用士兵五人不要会合(君王的)虎符,即可行动。授予军官一伍兵权,从中不难看到秦君王对军队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0.
王辉 《收藏》2010,(6):76-82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戎”本指兵器,引申指军旅、征战。祭祀与征战,是古代国家最重大的事务。 秦人原居甘肃东郜,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率兵护送,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予岐以西之地。此后秦人进入关中,主要依靠军事实力,使国土不断向东延伸。秦文公三年(前763年),“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秦武公元年(前697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战国中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