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9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方玖骅 《收藏》2006,(10):54-61
书画赝品的制造手段很多,如模仿,响拓,临,仿,臆造,挖款,添款,改款,移款,裁款及割裂题跋,揭裱作伪等等。而将赝品书画最终推销出去,将钱骗到手,才是作伪者的最终目的。于是,又出现了形形色色推销赝品的“营销策略”。简单一点的“守株待兔”“姜太公钓鱼”,等人上钩;  相似文献   
2.
只能怪自己眼力没到,即使人家不给退,也只能哑巴吃黄连  相似文献   
3.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11,(8):48-48
亡羊补牢 本刊上期发表华北区中共诞生28周年纪念邮票未见经传的红色20元品种,引起行家关注。有人指出此乃仿印的赝品,并经多人确认,为正视听,本刊特作说明,以揭其伪。当前邮坛,购销两旺,在此大好形势下,假冒伪劣相对活跃。  相似文献   
4.
王信堂 《收藏》2011,(7):118-122
五、自封专家 行为综述: 古玩骗子善乔装,弄来头衔一大筐, 自封著名鉴定家,远离老虎鼠称王。  相似文献   
5.
以7000多万元人民币拍出的徐悲鸿《人体蒋碧微女士》和高达4.255亿的齐白石画作《松柏高立图》,先后遭遇赝品质疑。天价艺术品的真假之争背后,隐现的是热钱的身影。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等投资渠道严重受限,越来越多的热钱疯狂地涌向没有限制、没有门槛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当中,催生出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相似文献   
6.
张国柱 《收藏》2012,(7):88-89
在古玩市场见到几件据说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藏品,经与真品对比分析后发现不过是仿品、赝品。虽然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出土较多,但大多延续着同样的风格和形制,通过对比,仿品、赝品不难鉴识。  相似文献   
7.
谭慧 《收藏》2012,(3):146-148
搞收藏,最怕的就是购买藏品时看走眼,买到赝品。藏品质量、品质稍差点没关系,只要是真货,最起码能物有所值。而若是看走眼,买到赝品,那将是血本无归。俗话说,眼高才能手到。只有多学、多看、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在这方面我受益匪浅。首先要多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通过博览  相似文献   
8.
在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令人心寒的一幕:一位老先生借高利贷购买了一大批"古代艺术品"。可是当他把带来的20多件"古代艺术品"放在专家面前,专家鉴定后告诉他这些东西全部是赝品。一位专家建议他以后不要再搞收藏,另一位专家建议他找水平高、有良心的专家给他掌掌眼。但当主持人问及他的感受时,他的回答居然是:  相似文献   
9.
小江 《知识窗》2007,(10):19-19
澳洲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展出的60多年的《男人头像》原来并非荷兰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作品.这幅作品原本估价15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0.
许金桥 《世界发明》2007,(10):78-79
热钱的大量涌入、媒体的炒作、一夜爆发的梦想……如此众多的原因造成了今天收藏市场的火暴。字画、古董、文物……几乎收藏的每一个领域都是如此热闹。但一提起赝品,几乎每个人都会嗤之以鼻,因为对于藏家而言,赝品是骗子的陷阱、毒药,一旦遭遇可能倾家荡产、一贫如洗。然而自收藏这个行当诞生的那天起,赝品也伴之而生了,而且真品越火暴,赝品就越猖獗。很显然,赝品的存在也自有其理。 收藏家许金桥将为你讲述他对赝品的看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