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56篇
科学研究   48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93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谭大江 《武当》2003,(4):13-15
四、目睹张祖意合太极拳的风格 在秘谱《太极拳道论》中,记有“真人张三丰行功架谱”三路,一路为七十二势,二路为六十四势,三路为五十七势。据张兴洲介绍,此三路太极拳练法与他家太极多有不同。陈式太极偏于冷脆刚猛,不利于养生;其他太极则强调松柔,有养生大用,但技击效用得之较迟。而本门张祖意合太极拳分三步练法,一路练柔,柔中有刚;二路练刚,刚中有柔;三路刚柔兼练,得刚柔相济。学者苦练三年,不仅养生之益得之于身,而技击功夫必致大成。此三路练法惟第二路与杨班侯当年所练快架相似,个中缘由,下文有叙。  相似文献   
3.
戚建海 《武当》2005,(9):10-12
赵堡太极流传早,还是和式太极产生早?和式太极拳能否完全可以取代赵堡太极拳?要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赵堡太极拳源流史说起。  相似文献   
4.
山石 《武当》2005,(8):29-29
赵堡太极拳代理架有七十二式,由于入室弟子的拳式是师父在传授中掐尺等寸手捏手教出来的,故此架又称为“尺寸架”。尺寸架之理论指导以赵堡拳谱《九要论》为圭臬,一招一式都有一定的位置,非常严格。由于历代大师及成手皆得益于尺寸架的锻炼,故必须提及尺寸架的规范行拳路线。今限于篇幅,仅以起式和金刚三大对为例,晓以尺寸规矩,以谂天下同道。尺寸架的一举一动,身、手、步都有它的准确位置,如做不到,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身法、步法、手法的配合位置。  相似文献   
5.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王玮 《武当》2004,(3):20-21
修炼赵堡太极拳,从形知、理知、法知、心知、身知人手,经主宰自己,控制形意,运化修炼,明身了性,出真心真意,真知之功,达见真用真之能。  相似文献   
7.
无论遇到多少苦难,赵美萍总是笑对人生[编按]  相似文献   
8.
陈行一 《收藏》2006,(5):82-83
郑振铎先生,以文会友,广交朋友,他以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博得尊敬,赢得友爱。一生结识了不少学术知友,比如与赵景深、张元济、夏鼐、顾廷龙、徐森玉、刘哲民、梁思永等著名学者都有深厚的友情。彼此以学术为纽带,结下了不解之缘,被学术界传为美谈。他与徐森玉先生的相知相交就是一个显例。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对荀子籍贯的研究,大致才以下三种说法:一是荀子山西郇邑人说(包括临汾说、临猗说、绛县说等);二是河南原卫国故地人说;三是河北邯郸人说。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察,本认为荀子的籍贯为赵国都城邯郸是具有较为充分依据的。  相似文献   
10.
罗茵 《贵州教育》2014,(19):47-48
正"蓝天白云下,我的家,莽莽高原,梦开花……"在杭州的日子里,我光数次地听着家乡的这首歌。经过三天两晚不眠之夜的奋战后,我还是决定用这首歌做伴奏,以闻名世界的国酒茅台、全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遵义会址和我们黔东南自治州各县市的优美风光为背景,做成PPT作为我和文一街小学一(5)班孩子们的课前交流资料。音乐响起,一张张图片在孩子眼前徐徐展开。"哇!好美呀!""哇!""哇,这里我去过!""这里我也去过!"孩子们的反应超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