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5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  相似文献   
2.
明中后期.隐士相对减少.而山人奔走于天下.成为这一时期一种较为奇特的化现象。如果说明代隐士仍然是传统隐士化的延续.那么山人则是传统的隐士化与该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化相作用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化现象。本主要分析这一时期隐士和山人及其不同的社会交往范式.从化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这一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3.
小隐士     
安米坐在一棵大树上,听到有人在唱歌:"金叶银叶隐身叶,一年四季好时节……"安米扭着头四处寻找,却没有发现唱歌的人。这时,他看到一片叶子在枝丫上快速移  相似文献   
4.
被文学史誉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汪琬,不仅以“古文名播海内外”,而且还是吴中著名隐士。“仕而隐”是吴中文士惯有的传统,而再仕而隐则是汪琬独有的经历,他的二度仕而隐颇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人向来是爱吟风弄月的、抒怀叹世的,而且也喜欢将个人的性情融入文字,使文字灵动起来,具有精神,闪现出智慧的影子。屈原、曹操、陶渊明、李太白……都曾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精神的飞舞乃至涅槃。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代的隐士常常被人与无足轻重的葫芦联系在一起,"无益"又"无用",生命之轻承载着隐士生存之重;出仕的君子则是"比德于玉";隐士不臣君主,不友诸侯,让君主难容,因而受到迫害。隐士只好或佯狂于世,或遁迹深山,以求全生。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将年羮尧是汉军镶黄旗人,相传幼时非常顽劣。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敢去应聘教席。最后当他老师的是一隐士,有说是顾亭林的兄弟——自愿任教。顾亭林虽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从事反清的地下活动,但为了同胞的福祉,还是叫  相似文献   
8.
马定祥 《收藏》2008,(3):128-129
在洋洋大观的中国钱币中,能称得上珍品的可谓凤毛嶙角。占钱中有“天显通宝”“大齐通宝”“建国通宝”等;银币中有“吉字一两”“湖南”“陕西”“福建光绪壹圆”等;铜元中有“江西辛亥大汉”“安徽九星十文”“江南甲辰二十文”“四川当三十”等;纸币中有“中统宝钞”“甘肃司钞”“湖北壹大元祖票”等,不胜枚举。对于这些久享盛名的大珍品,或许人们早已悉知,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2011,(13):16-17
[闲言碎语] 据说东晋时最流行的做法是到幽美的山林中当一名隐士,显得自己低调又有深度,还能赢得粉丝们的崇敬和敬仰。那些想遁世、想成仙、想研学的学者,或者有强烈审美需求的特殊群体,通通到大山里隐居起来。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也当起了隐士。他把房屋建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在门前栽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古语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相似文献   
10.
隐士是隐逸文化的主体,也是隐逸文化主要的承载者和践行者,集中体现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符号化的隐士,被人们当作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拒绝参与现世社会政治活动,超越世俗名利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隐士的美化,更是一种很大的误解。通过考察"二十六史"隐士传记载的三百多名隐士,则会发现这样一些基本事实:家庭背景对隐士相当重要,做隐士需要家族强有力的支持;隐士和政治密切相连,大多数隐士离不开政治;隐士队伍驳杂不纯,主体上应归入统治阶级范畴,小部分属于庶民。借助"二十六史"隐士传,就能消除笼罩在隐士身上的神秘面纱,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这一另类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