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9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2.
诗与散曲体裁虽各有异,但同属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抒情文学。比较马致远散曲与李白诗歌,可以见出李白对马致远的影响,以及他们二人抒情风格的异同。概言之:李白情感狂放而执着,抒情奔放飘逸,语言清新明丽;马致远情感超旷而愤懑,抒情奔迸沉抑,语言典雅清丽。  相似文献   
3.
4.
柳宗元与马致远虽处不同时代,但却有着相似点。二人都曾热切期望建功立业,却都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碰壁,内心当然都会有理想难以实现之悲。怀才不遇都曾渴望在出世中寻求解脱,但二人的解脱结局却大不相同。文章主要从他们对愤懑的书写,对解脱的寻求及最终的不平与放旷三方面去解读。  相似文献   
5.
在元代的统治下,知识分子沦入了介于娼妓和乞丐的社会地位,他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体系也随之崩溃瓦解。这个被历史和社会遗弃的特殊人群的孤独、凄凉、悲伤、愁苦在马致远的戏曲中有了充分的表现。其悲情意蕴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整个元代知识分子的,同具典型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马致远的散曲以一种含盖高妙深远的意境,超然物我的气韵,典雅清丽、自然本色的风格的悲情覆盖其中,从而也因此更加动人心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具光彩。  相似文献   
7.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幼年期的曲坛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不甚美丽的外形,缘合流动的情思,为美打开了一扇模糊的窗口,引领人们去寻求作家艺术世界里的独特光彩,去发现作家意象森林里每片树叶的朝向,去咀嚼意象与意象之间不可触摸的疼痛。王国维赞誉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周德清称其为“秋思之祖”。这首《天净沙·秋思》被收人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承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是“伤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林莉诗五首》的主题就是“伤春”。伤秋的情思是说得通的,因为秋天虽然是成熟的季节,然而也是万物走向哀败的开始,特别是深秋,秋风瑟瑟,让入感到生命消失,所以中国有“伤秋”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于几百年前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那份独到的见解,现代人似乎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