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2篇
教育   145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理论基础,以人称代词和个人主义以及集体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集体主义文化对英语作文的潜意识影响在人称代词方面的表现以及基本认知模式,认为在英语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训练,更要注意英汉文化的区别以及学生的跨文化写作互动意识,尽量避免汉语文化在英语写作中的文化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2.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集体主义思想的科学论述 ,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必须把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个性和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张扬,怎样处理和理解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如何在加强集体主义的同时兼顾个人的自由发展,本文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群育是培养人的合群性的教育,它既强调个性又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既注重群体又避免整齐划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和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狭隘集体主义的调和。群育并非新鲜概念,它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已经存在,目前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教育中仍明确提出群育目标。现阶段重新认识和引入群育,有利于厘清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以人们易于接受的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合群能力及合作精神,丰富和发展集体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等原则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肯定个人利益的同时 ,必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6.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介绍了文化对人格模型及自我的具体影响,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有不同的人格模型和自我增强方式,在两种文化下特质理论的意义并不相同。当代心理学主要以西方文化为理论基础,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全人类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建立属于各文化的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7.
8.
王海明《新伦理学》一书的出版,是中国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新伦理学》新在哪里呢?它是一种怎样的新伦理?主要看来,新伦理的创新之处有5个方面:一、提出了伦理学的新体系;二、关于道德性质的新定位;三、关于道德标准的新表述;四、新人性论;五、新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9.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文化的概念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70、80年代提出,最近十几年来备受争议.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文化或外部环境要求的差异,而不是人类道德心理普遍的本质倾向.在儒家学说和亚洲价值观中同样有民主、权利等政治思想.对亚洲青少年关于权利和民主决策的推理研究表明,东西方青少年的道德推理并不存在显著文化差异,即使在中国文化内部,青少年的道德推理也不存在城乡差异.这表明,自主、权利和民主的概念来源于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level culture on the adoption and acceptance of e-learning tools by students in Lebanon us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o overcome possible limitations of using TA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extend TAM to include subjective norms (SN) and quality of work life constructs as additional constructs and a number of cultural variables as moderators. The four cultural dimensions of masculinity/femininity (MF),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power distance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were measured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o enable them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xtended TAM as moderators and a research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previous literature. To test the hypothesised mode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569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using e-learning tools in Lebanon via questionnair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technique in conjunction with multi-group analysis. As hypothesis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ed perceived usefulness (PU),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 SN and quality of work life to be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students’ behavioural intention (BI) towards e-learning. The empirical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N and BI was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cultural values, with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s observed for all four of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studied. Some moderating effects of culture were also found for both PU and PEOU, however,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the effect of quality of work life was not found to be moderated by MF as some previous authors have predict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to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explor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