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242篇
科学研究   99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1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现代竞技运动价值观及评价体系的逃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以竞技运动文化价值观及价值体系为研究主线,分析了导致运动文化现象弱化乃至消亡的“逃离”机制。认为价值观及价值体系的偏离是竞技运动文化现象弱化的主要原因,建立正确的价值评价体系,提高社会适应度水平,才能确保竞技运动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育实习应有的时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兆风 《体育学刊》2001,8(2):103-105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实习时空观,是形成科学的体育教育实习指导思想的重要基础。延伸传统的时间观,建立多维的空间观,是增强教育实习效果、提高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试论新体育课程的交往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教学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而教学观念的更新是保证体育课程改革成功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当前,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体育课程改革,其中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观念,主要之一是交往观.根据有关交往的理论探讨了体育教学中的交往观的含义、特点、意义,以及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有助于深化对体育教学过程本质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发展矛盾显现,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趋向多元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精神淡化,而对西方的诸如节日文化、自由精神的追逐与趋同化日渐突出。为此,围绕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展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与引导,其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最基本要求。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统领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教职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且贯穿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学生恋爱表象和发展轨迹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变化,研究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从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爱情?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不同年代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从爱米莉与常人不同的恋爱经历。分析她在某种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奠基性、非客观化、主体间性等特征启示教育应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念,生活世界观下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处于不断生成中的人,学生是教育生活的主体,师生关系中学生与教师互为主体。  相似文献   
9.
李政道科学艺术观给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道的科学与艺术观给数育的启示是:求实创新是教育的出路;未来教育科学与艺术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讨论最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文化形上学,其主流的本体论形态是精神一元论,也有经济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占‘;第二是中国文化观,在不遮蔽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同时,侧重弘扬其优越性;第三是西方文化观,在肯定西方近代文化精神合理性的同时,批判了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