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在好些场合说过,她不懂理论,对批评是外行。可听她作报告,读她的文章,乃至平常交谈,我总感觉到她在娓娓而谈、平易近人的话语中含有理论的份量,只是创作家的理论修养往往不同于理论家的表述方式罢了。“翻”《北斗》时,我得到一个明晰的印象:这位小说家编刊物,在重视创作的同时,也重视理论批评。她是两者并重的。  相似文献   
2.
丁玲早期的创作显示着一种女性自我的困惑,而转向革命的认同,则成为克服自我困惑的重要途径.在这自我认同转向的背后,可以看到知识分子自我转变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丁玲小说女性生命的具象化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丁玲小说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论述了丁玲不同创作阶段女性生命性格的类型:人生感伤中的“叛逆”、革命热情中的“孤傲”与艰苦中成长的“困顿“等。这些类型体现了丁玲现代小说女性的基本具象。  相似文献   
4.
周立波单单瘦瘦,颧骨很高,戴一副近视眼镜,清瘦的面庞上总是充满笑意,是一位才华横溢、温厚善良、与世无争的文艺前辈,也是唯一获得两次斯大林奖金的中国作家,一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同时获奖的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再是与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合作的电影记录片《解放了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大约是在1937年的春节前,首长的西屋搬进来一位中年妇女。 首长对我(口述者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黄祖炎的勤务员。此处的“首长”指黄祖炎)说:“现在人手不够,你顺便给丁玲打水打饭,好不好?”  相似文献   
6.
丁玲之于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可以说,其近60年写作生涯的大半都显性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作家丁玲一直是时代的代言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文艺体制内部的工作者和领导阶层,她亲历了新文学体制在政治体制规约之下从建立到形成的全过程。到了晚年,丁玲仍作为中国文坛的“旗帜”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去,成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代言人之一。纵观丁玲的一生,对合理社会制度的热切追求贯穿始终,其对自我、社会、人生的不懈求索与积极探寻都体现出同时代女性知识分子、作家中鲜有的激情、勇气和主体实践精神。然而,现实境遇中的丁玲却时时陷身于有形、无形、肉体、精神的“牢狱”。从丁玲个案探讨体制内外女作家主体性精神建构的困境,正是本文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7.
丁玲是一位以现实主义为主而广蓄博纳其它创作方法的作家。她创作的基本精神是现实主义的,但在创作过程中却汲取了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技巧,并把它们创造性地交叉、融合到一起,消化到现实主义的肌体当中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世界,拓展与深化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丁玲与杨绛创作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为主流文学和边缘文学的作家,同时代的丁玲和杨绛是极具代表性的。在中国文学史的宏大视野中,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丁玲和杨绛,可以看到不同人生道路和性格心态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大致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貌。  相似文献   
9.
有关《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论争在中国共产党上层人物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部门主要负责人中的持续进行着。由于这种论争不见于报章杂志,所以一直未引起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注意。《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版前,论争集中在这部作品是否值得出版的问题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出版后,论争则转移到这部作品是否优秀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同时翻读冰心与另一女性作家丁玲的小说,不免生出些悖谬的想法:冰心奶奶的“问题小说”也太温柔敦厚了些吧,整个是“寄小读者”的心态与笔法,倒是一向颇受争议的丁玲小说,却有一种直切要害的穿透力,也有一种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与深思的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