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政课是所有高校的必修课,但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对此课的兴趣度不高,甚至持"无用论";一个是老师抱着概论课或者思修课的理论不放,上课形式单一或者纯理论,而不管上课所达到的效果。对此,本文试图在微时代大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中,借助儒家的"三不朽"学说。用"三不朽"精神引导学生用好微时代最重要的两个平台,趋利避害,既将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又激发学生在课外提升自我理论和意识形态的素养。  相似文献   
2.
3.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为"三不朽"之首,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株洲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2014年,为打造快乐德育的升级版,株洲市教育局提出了"生态德育"理念。生态德育是对人际德育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是一种构建"家庭、学校、社  相似文献   
4.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根据中国古代文化的演进节奏,先秦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重点是忧道,强调立德的要求;汉唐宋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重点是忧君,强调立功的要求;明清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重点是忧天下,以立言的形式强调变革的要求.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及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重要精神驱力.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企业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企业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在建构企业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特别是儒家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思想。儒家"三不朽"思想需要进行现代转化,包括对德、功、言的内容的转化,对三者次序的转化,以及与制度建设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关于写作的意义,古今中外的伟大作家有很多高论。《左传》上说,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杜甫在《偶题》诗中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说的都是写作的重大。初学写作者往往还未动笔,就先望而生畏。也有鼓舞人心的。博尔赫斯说: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巴金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发愤著书”精神可细分为“发愤”精神和“著书”精神两个向度。“发愤”精神是对屈赋“发愤以抒情”诗学传统的发扬,“著书”精神是对《左传》“三不朽”文化思想的承继。二者都对汉魏六朝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前者激发了讽世抒怀的幽愤之诗,后者推进了积极有为的言志之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普遍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思想倾向,他们认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应该是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中,立德重于立功,立功重于立言。随时以国家利益为重,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以“学而优则仕”作为建功立业的手段和途径,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相似文献   
9.
关于立德树人,教育人应该耳熟能详,这是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但对于何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为何,以及如何“立德树人”,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则不同。“立德树人”从字面上理解为:立德和树人。何谓“立德”?意思为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  相似文献   
10.
三不朽思想的提出,为古代士人树立了人生价值目标,对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和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对"三不朽"思想的接受各有偏重,纵观他们的一生,三不朽的影响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