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73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洁 《当代传播》2002,(2):42-44
提出的学理概念,泛指调整因新闻内容侵害公民人身权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③。我国的新闻侵权法是在总结十年动乱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以及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禁止侮辱、诽谤和诬陷。这成为新闻侵权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讲,可按四个阶段考察我国新闻侵权法的形成与发展。1980年颁布(刑法》。该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要处以相应的刑罚。这是我国首次立法惩处诽谤侮辱,可谓新闻侵权法的滥筋。《民法通则》于1…  相似文献   
2.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3.
余艳青 《青年记者》2006,(20):33-34
2005年12月2日《华夏时报》未经同意,在相关报道中不仅用了艾滋遗孤小莉(化名)的大幅脸部特写照片,而且将她的真名、曾用名、弟弟及其父母因艾滋病去世、父亲(现已去世)的照片和名字全部登出,还大量报道了未经小莉同意的其他隐私,这与当初采访时“不能用小莉的照片,不能用真名”的约定截然相反.作为小莉的监护人之一的靳薇教授被逼打官司,状告该报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这也是全国首例艾滋遗孤自诉侵害肖像权和隐私权案.  相似文献   
4.
王静 《档案管理》2006,(5):57-57
学术研究无禁区。执行标准要统一。章提出的问题颇具典型性。新提解决方案可算一家之言。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应严格执行《归档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因为“规则”对归档件的“件”的含义说得很清楚,同一事由(合同一会议)的件应该有几件算几件。不能因为单张件多而按事由(问题)或其他特征合并为一件或几件。作为国家行业标准,“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是以规范书处理(含归档)工作为依归的。如果因为归档件的不规范而另立标准。那就有违制定“规则”的初衷了.[编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侵权”一词为愈来愈多的公民熟知,新闻从业人员走上被告席的案例不绝于耳。新闻侵权的高发生率已经成为新闻界和法律界的一大热点。本旨在从新闻和法律的角度出发,探讨新闻活动和公民名誉权之间的内在联系,预防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真没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无限风光的余秋雨连续打赢了两场笔墨官司后,2003年在“官司苦旅”中吃了个“败仗”。研究文坛“余秋雨现象”的《北京文学》编辑肖夏林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见《书屋》2000年第2期)后,余秋雨于2003年2月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称肖文中“(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  相似文献   
7.
共同危险行为法律责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新艺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28-30,33
共同危险行为属于广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它的构成要件有实施主体的复数性、行为的危险性、损害结果与行为人行为的因果关系、无法找到真正的加害人.它与共同侵权行为的另一种形式——共同加害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也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各共同危险行为人对于损害结果应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能够证明自己的行为没有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行为人可以不承担责任,已经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人可以向其他行为人请求偿付其应该承担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法学界认为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就意味着合同消灭,回到未订立合同之前的法律状态,恢复原状,但是这种恢复原状的做法过于僵硬。对于合同解除的溯及力问题提出了质疑,确立了清偿关系说,在解约后通过解约损害赔偿对于合同解除权人进行救济。但是这种解约赔偿是根据不同的解约事由拥有不同的归责原则与赔偿范围,不能完全适用损害赔偿的规则。  相似文献   
9.
非典疫情下对履行合同所产生的影响该如何认定和承担责任的法律问题,司法理论界对此认同并非一致,本从非典的性质和其在合同履行中的作用影响入手,从法理上分析了非典能否认定为不可抗力并作为变更解除合同的问题,论述了非典在特定情形下可以构成不可抗力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