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通过对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中消灭富农的原因、方式和实施结果的考察,指出苏联消灭富农经济存在时间上过早、方式上过激等弊端,并由此得出启示:必须按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必须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对待和改造富农经济。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关于富农的政策,从而团结了占农村人口90%的农民,这对土地改革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3.
莒南县是抗战初期开辟的革命老区。特殊的土地占有和租佃方式使莒南农民各个阶层在土地使用上产生了极大悬殊,富农大量租入土地,采用雇工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广大贫农耕地极其缺乏;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莒南发动了拔地斗争,将地主大佃户的土地拔出分租给贫民耕种;拔地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民生活,但却沉重打击了初具规模的富农经营,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学者认为,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土改时便已开始发生了,土改后,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作者认为,土改后,由于我党政策正确,措施得力,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多数人开始摆脱贫困。富农经济受到极大的抑制,并未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5.
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共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前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的土地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他们以自己耕种、雇工耕种、出租等方式经营土地。苏南富农对待土地改革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拥护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苏南各地征收了半地主式富农的出租土地,保留了一般富农的出租土地,对富农的佃入土地抽动较大,对富农的其他财产全部保留。苏南在处理富农问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对富农乱斗乱打和提升富农阶级成分等过左行为,但很快得到纠正。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后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仍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苏南是中国大陆保存富农经济最成功的地区。富农经济的完整保存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津浦、陇海铁路的先后修筑,徐州成为我国的交通枢纽之一。便利的交通带来了徐州商业的繁荣,商品性农业也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因素导致了富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富农经济成为当地农村的重要经济力量。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徐州地区的富农经济在20世纪40年代逐步萎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半期对富农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共产党对"富农"阶层的界定和策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原有结构,影响着乡村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这一时,关于富农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三方面的问题展开:一是确定富农阶层的划分标准,二是分析富农的阶级性质,三是探讨富农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富农问题的研究,揭示出在阶级划分的实践中,学术目标与政治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看似为学术问题的论争,其实质却是关乎革命策略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指出:我们所采取的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不是一种暂时的政策,而是一种长期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年轻的共和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到1950年6月,全中国业已完成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地区约有农业人口1.45亿(总人口约1.6亿),尚有约2.64亿农业人口(总人口约3.1亿)的地区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